第379章 我觉得我伤到了筋脉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不必由我亲口说出,只要百姓自己看懂,便无人能再蒙蔽他们。”
    三日后,洛阳街头出现一群年轻学子,手持小册子宣讲新政成果。他们列举数据:自女子科举推行以来,江南十县讼案减少三成,因无知被骗卖田者下降六成;青鸾义学毕业生中有十七人协助地方官查获贪腐案,挽回税银八万余两。
    更有盲女状元周婉儿受邀讲学,她在台上朗声道:“有人说我靠怜悯得状元,可我能背出三百条律例,能算清全县赋税流水,能替老妪写诉状讨回祖产!请问哪一条,是你们所谓的‘男子才智’所独有?”
    人群哗然,掌声雷动。
    与此同时,阿?悄然联络昔日冷宫旧仆、被逐婢女、逃婚寡妇,组成“苦主联证团”。她们在茶楼酒肆讲述亲身遭遇:如何被强迫嫁人、如何被夺走嫁妆、如何因无子被休弃赶出家门……每一场讲述,都有青鸾卫暗中记录,并制成简报送往各地义学作为教材。
    舆论之势,如春潮涌动。
    而长安宫中,亦风云暗起。
    三月十二,太子奉旨祭祀太庙,归途遇刺客袭击,幸得贴身侍卫拼死相护。经查,刺客所用匕首刻有“忠义”二字,正是当年清议盟死士信物。更蹊跷的是,案发前一日,王缙曾秘密会见太子属官,谈话长达两个时辰。
    林氏得知后,立即面圣。
    紫宸殿内,皇帝高坐龙椅,神色疲惫。近年来政务繁重,加之新政阻力重重,他已不复早年锐气。
    “陛下,”林氏跪地陈情,“臣不敢妄言储君之过,然今有确凿证据表明,有人欲借‘复礼’之名行篡权之实。王缙勾结程景元残党,私养死士,伪造天象谶语,意图制造混乱,废立太子。”
    她呈上一卷竹简:“此乃青鸾卫截获的密信副本,其中明言‘待春祭血刃,便可迎真主登基’。所谓真主,并非当今圣上,而是那位由世家扶持的庆王??其母系太原王氏远亲,若其即位,王缙便是国舅权臣。”
    皇帝震怒,拍案而起:“朕待之以礼,竟敢谋逆至此!”
    “然臣恳请陛下暂缓处置。”林氏叩首,“此时抓捕,恐激起兵变。不如设局诱其出手,一网打尽。”
    皇帝沉吟良久,终于点头:“由你全权处置,但务必确保社稷安宁。”
    林氏领命而出。
    她回到女子参政院,召集核心幕僚密议。当夜,一道假消息通过特殊渠道泄露出去:皇帝病危,拟传位于庆王,太子即将被废。
    果然,三日后,王缙紧急召集十七名官员于府中密会,决定提前发动。他们计划在三月十五春祭大典上,由庆王率兵“护驾”,趁乱控制皇宫,宣布太子失德,另立新君。
    然而他们不知,整个过程已被青鸾卫全程监视。
    十四日夜,林氏亲自赶赴城外军营,与裴承志会合。这位久经沙场的将军早已整军待发,三千精锐埋伏于城南山谷,只待信号升起。
    “你知道吗?”裴承志握着她的手,声音低沉,“当年你说要办女子学堂时,我说你疯了。现在我才明白,你比谁都清醒。这些人怕的不是女人做官,而是女人有了脑子。”
    林氏微笑:“所以今晚,我们要让他们看看,什么叫‘知行合一’。”
    十五日凌晨,春祭大典如期举行。文武百官齐聚太庙,庆王身着礼服,神情倨傲。王缙则立于阶下,频频观望宫门方向,等待接应兵马。
    就在此时,钟鼓齐鸣,却非祭祀之音,而是警讯!
    紧接着,一队青鸾卫疾驰而来,当众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子少保王缙勾结逆党,图谋不轨,着即革职拿问!其余涉案者,一律停职候审!”
    王缙大惊失色,拔剑欲抗,却被早有准备的御林军当场制服。
    与此同时,城门紧闭,裴承志大军进城,迅速接管各要害部门。十七名同谋官员尽数落网,无一逃脱。
    三日后,朝廷公布全部罪证,包括伪造诏书、私通吐蕃、豢养死士等十二条大罪。王缙及其子被斩首示众,庆王贬为庶人,流放岭南。牵连官员共四十九人,或斩或贬,朝中文官系统为之震动。
    百姓闻之,无不称快。
    更有意思的是,洛阳“明理社”趁势刊印《伪儒录》,将王缙历年言行对比列出:他一面宣称“女子无才便是德”,一面却为自己女儿聘请名师教授诗文;他痛斥“妇人参政败坏纲常”,自家田契却由妻子掌管,十年未曾出错。
    讽刺之极,传诵一时。
    风波落定,已是暮春。
    林氏站在女子参政院门前,看着几名新录用的女吏抱着文书匆匆走过。她们不再低头含胸,而是昂首挺胸,眼神坚定。院中花园里,几株牡丹盛开,红艳如火。
    沈知微走来,笑道:“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王缙临刑前说:‘我本欲匡扶正道,奈何天意如此。’可他一辈子读圣贤书,竟不知真正的正道,是让人人都有选择的权利。”
    林氏望着天空,轻声道:“他不是不懂,他是不愿懂。因为一旦人人都懂了,他就不能再打着‘礼法’的旗号,去维护自己的特权。”
    她转身步入厅堂,签署今日最后一道政令:**自即日起,全国官学必须招收至少三成女童,违者主官降三级;私塾若拒收女童,不得享受免税优待。**
    政令下达,举国响应。
    数月后,第一期青鸾义学学生迎来结业考。试题出自林氏之手:
    >“若你为县令,境内有一富户死后,其弟欲夺嫂与侄女田产,称‘女子不能承嗣’。你当如何判案?请援引律法,并说明理由。”
    三百余名考生作答,答案各异,却大多引用新颁《妇产权益保护法》第十条:“凡未婚、寡居、离异之女子,均有独立财产权,不受族规约束。”更有十余人提出设立“妇女仲裁庭”,专理此类纠纷。
    林氏阅卷至深夜,逐一评点,最后提笔写下批语:
    >“尔等所学,不止为断一案,更为立一规。今日你护一人之产,明日便护万家之基。法治之始,不在严刑峻法,而在公理深入人心。”
    次年开春,南方传来喜讯:岭南一所青鸾义学的毕业生黄?,出任乡里调解官,半年内化解婚姻财产纠纷四十七起,无一上诉。百姓赠匾“巾帼青天”。
    西北亦有佳音:柳莺查明草场案后,推动设立“牧民共管会”,男女均可投票选举代表,防止豪强垄断资源。当地牧民编歌传唱:“阿姐执笔画界桩,阿妈骑马巡边疆。”
    而最令人欣慰的消息来自南诏??阿?在山村创办的学堂,已有百余名女童入学。她们不仅学习识字算术,还排演话剧《我的命运我做主》,巡演至贵族府邸,连南诏王妃都悄悄派人邀请她们进宫演出。
    林氏收到信时,正坐在书房读《孟子》。窗外雨声淅沥,檐下铜铃叮咚作响。她放下信笺,抬头望向墙上挂着的那幅画像??自己站在南诏学堂前授课的模样。
    画中她笑容温婉,眼神坚毅,身后是一群仰头听讲的女孩,她们的眼睛亮如星辰。
    她轻轻抚过画框,低声说道:“裴郎,你看,风起了,火没灭。”
    远处,春雷滚滚,万物复苏。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