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要参天大树,不要不学无术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是更加偏向于左传立场,传授弟子也是以左传传授,不是以公羊传传授——自然,他也没有传授公羊传的真正资格。
    马氏家族不是今文经典传承家族,马融本人也不是朝廷博士,对于公羊传的理解也没有得到颜氏、严氏这目前两大公羊传正式流派的接受,所以他不可以公开教授公羊传的内容。
    东汉朝廷目前只有十四个被正式认可的官方学术宗派体系。
    其中《礼》有大小戴氏两家,《公羊春秋》有严氏、颜氏两家,《尚书》有欧阳氏、大小夏侯氏三家,《易》有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四家,《诗》则有齐、鲁、韩三家。
    共十四家,号称十四家法,十四家法均为今文经学体系。
    想要教授这十四家家法,要么是朝廷博士,要么是今文经典家族传人,二者都不沾,就只能朝着古文经学方向发展。
    作为通儒,马融本人通晓五经,遍读今文经学十四家法与传播较为广泛的衍生学说,对各家各门各派的经学典籍注解都有涉猎,堪称这个时代的学术泰斗。
    作为学术泰斗,马融显然不是很喜欢繁琐自守、封闭僵化的今文经学,而是偏爱古文经学。
    且因为他的父亲马严跟随名师学习过左氏春秋,所以他本人也把左氏春秋当作立身之本,成为古文经学派的一代宗师。
    西汉后期以来,作为帝国官方指导思想的今文经学渐渐走入了封闭自守、不知进取的死胡同。
    进入东汉,顺应统治者的需求全面拥抱谶纬神秘之学以来,更是把原本好好的学术弄成了宗不宗、学不学的鬼样子,令人望而生厌。
    再加上十四家法为代表的十四种官方认可的经学体系成为士人走向官员的重要途径,从而作为一种政治资源而被把持,就更是封闭了起来。
    外人学不到。
    或者就算能学到精髓,甚至能发展到自己注解经典并且得到民间欢迎的地步,但是得不到家法传承家族的认可,就像是拿不到名牌大学毕业证的草根旁听生、佛祖座旁偷吃灯油的锦毛鼠,学了也等于没学。
    休想以此作为进身之阶进入官场从而平步青云。
    以至于今文经学几乎成为了一种文化贵族的象征,甚至和普通人发展到了生殖隔离的地步,等闲之辈休想沾染。
    以马融如此盛名、地位,学贯今古文,也不能公开传授弟子今文经典,他所讲述的今文经内容更不能得到官方认可。
    与之相对的则是作为“在野党”存在的古文经学。
    虽然没有得到官方认可、进入官方体系,但古文经学却成为广受大众欢迎且真真正正能学到的重要选择。
    与今文经学的封闭相比,古文经学突出一个谁都能求学、优秀者也能自由讲学的状态,比起今文经学严格封闭的师法、家法规则,古文经学实在是自由、松快的多。
    于是东汉中后期以来,学古文经学的人越来越多,学今文经学的人越来越少,古文经学越发繁荣昌盛,在民间已经占据绝对优势,把今文经学挤兑的不要不要的。
    如果两大派系继续维持泾渭分明、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这种情况倒也不会对今文经学称霸的局面造成真正的冲击。
    可问题就在于,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趋势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从明帝、章帝时期的贾逵等人开始,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融合之势就难以断绝了。
    时至今日,今文经学家族出身的儒生公开学习古文经学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古文经师直接公开给今文经学做注解也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
    可以说双方最大的区别是在官方是否承认的问题上,是在政治上,而不是在学术上。
    在今文学派来看,你古文经师尽管注解就是了,反正不是我家的注解方式,朝廷不认,这就够了,管你民间怎么说?
    在古文学派看来,今文经师学习古文经典也不是什么好笑或者感到骄傲的事情,就当是他们看看课外书,横竖没有什么影响。
    西汉末年和东汉前中期双方互相攻讦、老死不相往来的那种势头已经不复存在,各执一词试图致对方于死地的狠辣也没有了。
    当然,这一点就不单单是学术上的原因了。
    东汉中后期以来混乱不绝的中央政治动荡才是主要原因。
    皇帝一茬一茬的换,掌权者一个比一个不当人,好不容易出些个拟人之辈,还被自己人弄死了。
    朝廷局势越发的乌烟瘴气。
    儒生们逐渐发现他们从老师口中、书上注解所学到的东西完全无法解释和解决现实政治的问题,他们在官场上也完全不占优势。
    外戚可以乱杀他们。
    宦官可以乱杀他们。
    皇帝被外戚和宦官操纵,几乎是任意更换,士人们并没有决策的权力。
    饱读诗书的大儒愣是斗不过一个粗鄙卑贱的阉人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