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禅观与净土》(念佛篇)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逆十恶的业障凡夫,这个非常有可能。
    我们举一个例子。印光大师很喜欢举这个例子,他讲这个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做了十七世的读书人,可以说是久读圣贤之书,久修圣贤之道。他十七世当中或多或少都有做官的,做了很多善事,可以说是一个谦谦君子。后来,他在十八世的时候,他以过去的福德力,投生为汉高祖的爱妃戚夫人的儿子。
    他出生的时候就有帝王之相。其实汉高祖很喜欢戚夫人生的这个儿子,叫赵王如意,封他为赵王。甚至于汉高祖曾经动念头要把吕后的儿子,那个太子给废了,要立这个赵王如意作太子。当然很多的大臣反对。这些开国大臣说,废长立幼,这个会祸起萧墙,造成骨肉残杀的。后来汉高祖也就作罢了。
    但是因为汉高祖这个提议,就触恼了吕后,吕后认为一定是戚夫人中间使了手段。所以,汉高祖死了以后,吕后就用残忍的手段把戚夫人给杀死了,把她的眼睛挖掉,鼻子也砍掉,两个耳朵都削掉,然后丢到粪坑里面去,把她淹死。那个时候赵王已经到封地去了。为了斩草除根,吕后又用计谋把赵王引回国,把赵王也给杀死了。
    但诸位你要知道,你杀一个大福德的人,那不得了。赵王临死之前跟吕后说,我跟你无怨无仇,但是你今天却如此地残忍,杀害我们母子,我以后不会放过你的。他发了邪愿,一种报仇的邪愿。结果,这个愿一发了以后,这种报仇的恨让他来生变成一条很大的龙。但是他当时只有愿力没有罪业,所以这个龙可以在空中到处飞。他福德力强,他只是一念的颠倒妄想而已,他没有罪业。但是他曾经发邪愿,有愿就有缘。诸位!他后来跟吕后之间的恩怨就纠结不清,他老想要找吕后的后世报仇。
    后来这过程太长,我们就不说了,反正他在报仇过程当中误杀了三千多条人命。他为了把吕后杀死,把整个村庄给淹没了,三千多人陪葬。这个命当然算在赵王如意这条龙的身上。从那以后,它的福德力就消失了,鳞片里面长满了虫,它从空中掉下来就深受小虫的折磨。后来,因为他过去生在做读书人的时候护持过三宝,他曾经跟皇帝劝谏要盖佛塔来供养佛像(印度那个时候有人供养一个佛像,皇帝不知道是什么,他说这是个圣人,我们应该造个塔把他供起来)。正因为他那么一个劝谏,跟三宝结缘,所以在痛苦当中遇到佛菩萨光明的摄受,向佛菩萨忏悔,后来这个龙身才解脱出来。
    印光大师《文钞》讲这个公案是告诉大家,说,今天我们要问大家一个问题:赵王如意,他的因缘,从一个谦谦君子,从一种充满正义感、充满慈悲心的谦谦君子,怎么就变成一个充满仇恨的龙呢?请你告诉我为什么?因为环境的逼迫——我们也可以这样讲。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还没有清净之前,是染净和合。你现在有正念,只是说你的正念是个主流,不表示你的烦恼已断除,它是在睡眠状态,而所有睡眠状态的烦恼都经不起刺激。你学过唯识你就知道了。所以,到了末法时代,外境的刺激太厉害了,它已经不是一个凡夫菩萨所历练的地方了。所以说,净土宗到了民国以后,往生净土是唯一的目标了,念佛就不是消业障,是要求生净土了。
    从时代的演变,我们看得出念佛法门从偏重消业障,而到最后以往生为主流的一种法门的演变。
    乙二、修学纲要分三:丙一、总明感应道交;丙二、别示修行方法;
    丙三、结示理事无碍
    我们看看乙二的“修学纲要”。
    既然净土宗从一种消业障而提升到往生净土,那么怎么样才能够往生
    净土呢?我们要看它的一个核心思想。这地方有三段:一,总明感应道交;二,别示修行方法;第三,结示理事无碍。今初。
    丙一、总明感应道交
    净土宗往生的重点,就是你临命终的时候,提起佛号的时候,那一句佛号必须跟弥陀的四十八愿产生感应道交,这是基本概念。那么,理解什么叫感应道交就很重要。就是,我要怎么做,我的佛号才能够成功地去启动弥陀的本愿、创造一种往生的力量呢?
    佛陀把感应道交先讲一个譬喻,他先讲人跟人之间的感应道交,再讲人跟佛之间的感应道交。
    先谈人跟人之间的感应道交。
    他说,比方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人。这两个人,某甲的心态是“一专为忆”,某甲在跟某乙相处的过程中,他不断忆念某乙的功德,他说这个某乙很善良,很厚道,处处为人着想。他老是把某乙的好处放在心中,不断地忆念某乙的好。但是,作为某乙,“一人专忘”,某乙却因为其他的关系,把某甲忘得一干二净了。
    那么这两种人如此的心态,在未来的生命将是什么情况呢?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因为这两个人在因地(前生)并没构成感应道交!感应道交它不能是单方面,这单方的忆念不能构成感应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