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土地变革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紫禁城,文华殿。
    朱爽将最后一封奏本批阅后,站起身伸了个懒腰。
    一旁伺候的曹锦,忙命人端来脸盆毛巾。
    还在一旁道:“殿下每日处理这么多公文,也忒辛苦了,眼瞧着日渐消瘦,奴婢看着都心疼!”
    朱爽擦了擦手,笑着道:“这话说的,我身为监国太子,总不好让父皇辛劳,一把年纪还处理这些东西!”
    曹锦道:“奴婢也知道,就是希望殿下能爱惜身体,您龙体安康,咱瞧着也高兴啊!”
    朱爽叹息道:“嗨,整天996,不猝死就不错了!”
    “996,是什么意思?”曹锦一脸茫然。
    朱爽随口道:“哦,在李朝那边无意间听到的一句俚语,形容一个人几乎每天都在当差,忙的像条狗!”
    “那是挺辛苦的,不过陛下肯定不至于!”
    朱爽苦笑,“不好说啊!”
    他若是学万历怠政的话,那每天都是假期。
    可要学雍正那种忙法的,估计也活不了太久。
    毕竟他这会,已经四十岁了。人生过了大半,往后哪还有什么好时光?
    想起前两天朱元章顺台阶往下走的样子,心中忽然生出紧迫感来。
    要说他来到这个世界,也好几年了。
    可他对大明的贡献与改变,似乎还不够多。
    烟草算是很重要的一项,崇祯时若朝廷每年有几百万两银子的烟税,总会好过一些吧!
    至于各处开矿什么的,都是一时之利,对后世的影响不大。
    真正能影响后世的,玉米、土豆种植算一项,只要能持续推广开来,纵然遏制不了土地兼并,也能让底层百姓活下来的几率更大一些。
    其余像迁都、开矿、开海,金鸡纳霜、平定木邦、朝鲜等,对百姓而言益处不是特别大。
    朝廷的各项制度若不变革,底层百姓永远是待宰的羔羊。
    可真要变革,又岂是那么容易的。
    别的不说,单一个士绅一体纳粮,想推广开来便十分不易。
    别说推广,估计他把这个概念一提,就会瞬间被读书人骂死啊!
    可要不改革目前的税赋制度,不出百年,大明的财政依旧回日渐枯竭,重走原本历史之路。
    另外,他觉大明的内阁制度也不错,至少能大大减轻皇帝的工作量。
    只可惜朱元章的相权提防太甚,虽设有翰林学士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但让翰林学士掌权是不可能的。
    朱元章在时,朱爽只能将这些活都干了。
    他若不做,就得让朱尚炳来。
    反正这父子爷孙三个人,总得有个人忙活起来。
    想到此处,朱爽忽然道:“传旨,命解缙过来见我!”
    曹锦一愣,看了看天色,劝道:“殿下,时候有些晚了,等解学士赶来,聊不上几句,宫门便该落锁了!”
    朱爽估算了一下时间,好像真是这么回事,只得悻悻作罢。
    回了自己的寝宫,用过晚膳后睡不着。没招爱妃侍寝,而是到书桉前,提笔写未来的改革措施。
    第一条,是针对田亩的,朱爽提起笔写了几个字,想想觉得不好,又勾掉了!
    起身批了衣服到户外,望着天上的月亮,自怀中掏出一只卷好的香烟,用火折子点燃后吸了口,思绪万千。
    底层的百姓,真的是太苦了。
    开国时分到的土地,用不了几十年,便会被地主、豪绅、官员、勋贵、藩王想尽办法巧取豪夺弄走。
    这些人要么沦为佃户,要么变成流民,日子自然是极惨的。
    至于那些勉强保住土地的农户,日子也没好到哪去。
    大量的赋税被分摊到他们头上,也都是苦熬过活。
    想要保障这些人的利益,一是不能买卖土地,二是进行税赋改革。
    朱爽一根烟抽完回了屋里,提笔写下“大明田亩制度”几个字。
    核心思想是,大明的土地分为“田骨”与“田皮”,“田骨”也就是土地的所有权,是不可以买卖的。而“田皮”就是经营权,可以进行租赁,而单次租赁时长不能超过三年。
    朱爽结合所知的土地政策,进行一点点的细化,尤其是在分田、分户等方面,仔细斟酌。
    肯定是不能尽善尽美的,只能说去尽力保护底层农户们的利益。
    而在赋税方面,朱爽还是有些犯难。
    不得不说,大明往前的华夏,优待士族、读书人几百上千年,真要取消他们的特权,那是相当不易啊!
    想了好一会,朱爽将税赋这块略过,开始琢磨军制改革。
    这一写就是大半夜,在旁伺候的曹锦都熬不住了,几次劝朱爽早些休息!
    “殿下,如今的大明开疆拓土,万国来朝……!”
    “你是想说,咱吃饱了撑的,琢磨这些吗?”
    “奴婢不敢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