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2章 开悟境界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现在连释迦牟尼佛的教化都不理了,如此忘本,连做人都不够,还能成佛吗?
    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介绍了很多佛徒,就这一点来讲真值得敬佩,而且佛也没有说自己了不起。大乘菩萨戒第一条,就是不自赞毁他,犯了这条戒就没资格学佛了。有的人即使不自赞毁他,但是却会间接的这么做,例如被问起某某人如何,就答,他,我没有意见!好像自己很有道理,不说人家坏话,但是这个态度比骂人还糟。
    佛土各个不同,依每个佛的教化和成就不同,佛土的境界就不同。这个原则把握住了,经文中所提到的佛土就不用一一详细介绍了。
    或有清净佛土,寂静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
    有的佛土清净,寂寞无言,万一你到了那个境界,能受得了吗?恐怕很难。
    我们人越到老就越想找人讲话,要找听众。乃至没人可讲了,心里面还在讲,念头不能止。学佛真的绝对清净了,你反而会害怕的,要能够享受清净,享受寂寞,才可以学佛。
    我有个道友,年纪很大了,学问很好,学佛也几十年了,他用功也很有心得,在外面名气也很大,去年他来看我,说到他到国外某某人的道场去了一趟,那边只有一个人,人家要他住下来,他不肯。
    我问为什么。他说自己只住了一夜,清晨起来看到主人一个人跪在房中念佛,那个场面好凄清寂寞,自己实在受不了,所以不肯住下去。
    我听了就说,那个人实在了不起。
    修行能否做到清净佛土暂且不谈,能做到寂寞无言就不容易了。
    如何才能做到寂寞无言呢?苍雪大师有诗曰: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没有烦恼,没有事,善恶是非苦乐都没有,这才是寂寞无言。
    不是嘴里没有说话,而是心声都没有了。
    “无说无示”,没有任何表示。
    “无识”,没有意识作用,这是第六意识之识。
    “无作”,不作意了,是五遍行之作意。
    不管你修净土、禅宗、密宗,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佛境界。
    无为而作佛事,佛的清净法身就现前了,这也就是禅宗的开悟境界,也就是真净土,心的净土。
    佛说的这一段话就是点题,今天的年轻人不懂点题,过去的人考功名做文章,看了题目,提起笔写的第一句话就是要点题,也就是能把握住题目,把题目破掉了,也叫破题。
    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威仪就是态度,生活的行为,归纳起来有行、住、坐、卧四大威仪。
    有很多人连个走路的样子也没有,或者是畏畏缩缩的,哪还有威仪?
    进止就是进退,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六岁入小学就学洒扫、应对、进退,就是学做人做事。
    过去的建筑,一进人家客厅,哪是主位,哪是客位,分得清清楚楚。
    今天的家居布置不同,许多家庭连主人自己也搞不懂哪是主位,哪是客位。
    在今天也要搞清楚坐汽车那个是尊位。
    常碰到同学帮我把门一拉就请我先上,要我钻到那最难挤进去的位子,我就说让他先进去,他死也不肯。
    还有人一定要让我坐后座中间的位置,你有什么办法!
    讲这些不是空话,真学佛的人对威仪进止一定要了解,这都是佛事。
    施为是做出来的行为,这里施不是布施,是表达出来的,为是行为。
    一切施为没有不是佛事。
    大陆上有些庙子里有五百罗汉堂,那些罗汉的像塑得好,没有两个罗汉的面孔是一样的,而且每个的姿势都不同。
    这表示每个姿态都可以入定,入定不一定要打坐。
    如果只有在一个姿态才能定,换个姿态不能定,那也就不叫定了。
    真的定是无处不定,所以,诸所施为,无非佛事。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
    行寂灭慈,无所生故。
    行不惹慈,无烦恼故。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
    行无诤慈,无所起故。
    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