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奴隶苦工来完成生产生活。
不过之前因为中华帝国的人口众多,国内天灾不断,可以转移大批移民充填殖民地。但随着中华帝国殖民地急剧扩张,帝国国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民大多数成为有产者,不想再从事苦力、危险和下贱工作,因此反而急需大量奴隶来填补这个空白。
这一点在海外殖民地格外严重,海外殖民地的帝国国民占据着殖民地百分之九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移民过去帝国国民全部靠奴役殖民地原住民进行生产生活。帝国政府每年从殖民地征收的赋税一大半来自这些帝国国民,因此放纵他们对殖民地的奴役统治尤为重要,所以自神武七年夏天吕宋总督宣布将吕宋原住民列入奴隶开始,帝国海外殖民地如加里曼丹、巴布亚等地便开始实行奴隶九等制度。
殖民地奴隶制度九等十八级,像军队士兵升级制度差不多,奴隶分作三六九等,上等管下等,上等优于下等,以此来控制所有各个阶层的奴隶服从统治。
这样一来,中华帝国出现了三种并存的社会制度。国内传统的封建制度和渐渐兴起的资本主义制度并存态势,而帝国海外殖民地则进入了奴隶制度时代。北美洲殖民地率先进入了一种近似奴隶社会的制度
总之,一切政策都是为了中华帝国的殖民战争和殖民地统治而服务。而原本仅仅局限于贩卖东南亚土著和黑人的奴隶贸易,如今转变为连白人都沦为奴隶的贸易,使得十七世纪的人权被极度践踏,长达两百年的奴隶贸易将成为全世界人类难以忘怀的灾难。
大批的奴隶被使用在庄园、牧场、矿山、工厂,进而推广至中华帝国的各行各业当中,极大的推进了中华帝国各个行业的高速发展。
至神武十年,中华帝国国内公司企业数量激增,达到了三万多家,涵盖各行各业,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经济体。但相对帝国的农场、牧场、纺织、冶铁、制盐等传统封建制经济来说,还是小巫见大巫,差的非常远。
总体来说,帝国的经济依然是封建经济为主,资本主义经济相辅的混合经济体制。
但中华帝国的经济思想却是在转变,以前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渐渐改变。
由于帝国财富的雄厚,使得帝国普通的农民不需要缴纳农业税,以及其他苛捐杂税。这样不但解决了农民生计问题,更是令农民手中有了余钱,可以用来购买商业、工业产品,极大的刺激了帝国商业的发展壮大。
同时,农民余钱越多,土地占有越多,很快从农民转变为地主,随着大规模的使用奴隶劳作,又从地主转变成大庄园主、大农牧场主。
帝国农民的身份变了,都成了有产阶级,因此渐渐不再劳作,男耕女织的传统经济方式自然瓦解,变成了剥削奴隶的资本家。
变成资本家后,钱更加多起来,追求奢侈生活令他们买的东西就越多,刺激帝国各类工商业公司扩大生产规模,进而生产更多、更好、更廉价的商品,推动帝国各行各业不断的发展壮大,技术越来越先进。
技术的不断进步,最终导致中华帝国各行各业为了追求利润而产生激烈的竞争,各行各业的公司企业纷纷投入资金研发先进设备和技术,最终导致中华帝国第一次产业革命爆发。
神武十年夏,中华帝国江南的盐商们率先发起了产业革命。
由于当年帝国政府允许国民私人制盐,使得帝国的制盐产业发生重大变化,之前盐商垄断制盐行业,使得帝国盐价居高不下。自从帝国鼓励国民个体私人制盐之后,给传统制盐大商人们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迫使他们不得不降低盐价,利润骤减。
而盐价大幅度降低的趋势不减,帝国国民越来越多的人投资制盐行业,导致帝国食盐产量猛增,库存积压严重,盐商们即使停产一年,帝国的食盐依然不会短缺。
盐价持续下降导致利润几乎为零,尤其对大盐商们打击最大,他们无法承受这种巨额亏损。
于是,盐商们开始寻求彼此间合作,几家盐场进行合并,组成股份公司,缩减奴隶使用人数,合理优化使用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将成本降低。
他们的动作渐渐的带动了整个制盐行业,江南盐商们组成了商会,成立了拥有七百人加盟的江南制盐股份公司,所有股东将人员和生产资料集中起来调配,将成本大幅度降低,扭亏为盈。而民间小作坊渐渐的竞争不过他们,慢慢的被兼并。
紧随江南之后,江北地区、山东京畿地区、东北地区、华南地区纷纷组成区域性的大型制盐托拉斯公司与之抗衡。这样盐商们复活了,并率先进行了优胜劣汰的初级产业革命。
不过,靠海的盐商们纷纷组成大型制盐公司来降低成本,但是内陆的盐商们却没法进行这种托拉斯式的联合生产。
内陆的盐商靠着井盐、湖盐来生产,本来他们就竞争不过沿海的海盐商人们,靠着内陆交通不发达来平衡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