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明朝军事孱弱的天大谎言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点,蒙古王朝确实在中原地区走向了衰落,特别是中原的军事力量,已经到了**不堪的地步。但是蒙古人在草原和西域依然拥有着足够数量的强大军队,元王朝曾多次调遣驻扎在蒙古和西域的军队进入中原对抗红巾军,造成的结果是几支起义力量的失败甚至崩溃,宋政权和天完政权都亡于此。在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大多数时间里,起义军多是占领着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在中原地区与蒙古骑兵的对决多以失败告终,中原农民组成的队伍在当时的情况下暂时并不具备与蒙古王牌军队进行大规模野战的能力(即使是在兵力占优势的情况下)。我们总说明朝一大作战特色是依城而战,事实上这正是在起义初期情况下所做出的无奈选择。何况,当时的蒙古人还拥有一位不世出的军事天才王保保。这位汉人血统的蒙古王爷为元王朝和后来的北元王朝忠心耿耿的打了几十年仗,在他的整顿下,中原散漫的蒙古骑兵曾经重新焕发了强大战斗力,而塞外的蒙古骑兵也被他重新整顿成团结的战斗集体。我们总是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形容元朝末年的蒙古军,事实上蒙古军,特别是退守塞外的蒙古军是依然延续了蒙古人善战的传统的,元朝末年的蒙古边军在与周边的几大蒙古汗国的较量里都取得了胜利,即使是在元朝败退大漠以后,他们依然可以打败前来趁火打劫的其他汗国的军队并巩固在草原的统治。他们并非是瘦下去的骆驼,却依然是野蛮的虎狼。能够战胜这样强大的对手,也从另一个方面映衬了明军当时的强大。
    从朱元璋的北伐开始到蓝玉的捕鱼儿海大捷,明朝面对的对手开始由中原的蒙古汉军和腐化的阿速军变成了依然保持强大战斗力的蒙古骑兵即王保保的嫡系军队和驻扎在蒙古高原的蒙古大军。从战斗的难度说,明军的难度不亚于汉时的匈奴与唐时的突厥,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敌人的角度看,北元的控制区域远大于匈奴与突厥,他们控制了从辽东到新疆的广大领土,何况与突厥人以及匈奴人松散的部落联盟相比,北元拥有皇帝,他们的统一程度也远甚于匈奴与唐。从军事力量看,北元军队也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游牧骑兵,他们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和最庞大的骑兵军团,许多“专家”对于成吉思汗时代西征时期的众多高科技武器都有详细的阐述,但是谈到北元的时候总将其有意无意说成是简单的游牧骑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丑化明朝的心态在作祟。事实上,在武器的装备特别是火器的装备上,北元是不亚于明军的,甚至有些方面要超过明军,北元骑兵用的火龙枪和炮兵用的回回炮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明朝也曾不断通过俘虏元军工匠的方式来改造自身的火器装备,甚至到了60多年后的永乐时期,明朝还在征讨交趾的战斗里缴获了当年蒙古军留下的火器,进而改良了自身的装备。这些都足够说明当时蒙古军队的装备水准。从己方力量来说,明朝当时的情形要远比汉唐恶劣的多,东边有倭寇的频频侵扰,西边有李思齐的盘踞,南边有云南王的虎视眈眈,而在中原地区,则是常年战乱后留下的民生凋敝的情形。而明朝当时的经济情况,比唐朝要恶劣的多,甚至比汉初的情况也不差,蒙古人在临撤退前,依然掳掠了大量人口到塞外,以图尽可能的削弱明朝的实力。明初曾订下了鼓励垦荒的政策,一方面是出于恢复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中原的人口已经减少到了何等地步。北元不是匈奴,明朝不可能用和亲的政策来换取暂时的休养生息的时间,战争是必然的选择,否则强大的蒙古人随时有卷土重来的危险。在这样一个时期,任何政策上的错误,甚至任何一场战斗的失败都有可能导致国家的灭亡,在那样的环境下,明朝或许可以打败蒙古人一百次,但是蒙古人只要打赢一次,就会扭转整个的战局。于是明朝采取了一边战争一边恢复经济的方式,大规模的迁移南方无地农民到北方垦荒,另一方面则是集中重兵,重点打击漠南与西北的蒙古骑兵军团,再逐渐消灭内地的割据政权。我们有些人指责朱元璋对于内地的蒙古人过于的宽容,但在当时那是唯一正确的选择,那是一个内部困难重重外部强敌压境的敏感时刻,我们可以理解民众在长期民族压迫里留下来的愤怒情绪,但是争取一个好的内部环境,努力缓和内部的矛盾度过危机,才是真正符合民族利益的选择。如果在那种情况下明朝掀起对于蒙古人的报复性屠杀的话,那么明朝也许会重新走上五胡乱华时期冉魏政权的老路(请大家不要误会,我对冉闵将军一直怀有崇敬之情,我认为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可以与岳飞比肩的伟大英雄,更有着再造中华的功勋。但是任何英雄都有自己的缺点,冉将军也不例外,他是一个成功的军人,优秀的军事家,但他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冉魏政权的灭亡固然有五胡势力强大以及东晋政府见死不救的缘故,但是冉魏政权自身内外政策的失当才是败亡的内因,我赞同杀胡屠胡,但是一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