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谢凌让她教他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怀安之名,掀起滔天巨浪。
    她连夜召集当地士绅,查访近三个月出入雷州的陌生人。终于,一名渡口艄公回忆,曾载过一位蒙面女子,身着素衣,怀抱琴囊,言谈间偶露京城口音,曾在月下独奏一曲《幽兰操》,曲至悲处,泪落如雨。
    陆知远呼吸骤停。
    那是周怀安最爱的曲子,也是他被贬前夜,在书院最后一次讲学后亲自弹奏的终章。
    “她还说了什么?”陆知远急问。
    艄公摇头:“只说了一句??‘有些人活着,比死了更有力量。’”
    陆知远当即命人封锁港口,同时飞鸽传书回京,请太后严查宫中旧档,尤其是赵昭生前最后几年所用熏香配方。
    五日后,回信抵达。
    果然,档案记载,赵昭晚年常焚一种名为“梦昙香”的秘制香料,由西域异草混合鹤顶红提炼而成,长期吸入可致慢性中毒,症状与当今陛下所患完全吻合。而调香师名录中,赫然写着一个名字:沈清梧。
    陆知远几乎窒息。
    沈清梧,原是太医院副使,因私通敌国被贬,实则是谢云章安插在宫中的暗桩,负责收集赵昭罪证。十年前失踪,传言已死于狱中。可若他还活着,且掌握“梦昙香”配方,便极可能成为新一代赤雀的幕后推手。
    更可怕的是,此人若与那位素衣女子联手,一个精通毒术,一个身负秘术,再借周怀安之名蛊惑人心,足以颠覆朝纲。
    她立即启程返京,途中却遇暴雨,山路塌方,被迫绕行闽中。夜宿一座破庙时,她在神龛后发现一行新刻的小字:“若信史笔胜刀剑,请来南屏山。”
    字迹清瘦峻拔,竟是周怀安的手法。
    她不顾劝阻,独自前往南屏山。山中雾气弥漫,行至半腰,忽闻琴声幽幽,自崖畔传来。循声而去,只见一素衣女子背对而坐,膝上横琴,正弹《幽兰操》。
    “你来了。”女子未回头,琴音不辍。
    陆知远站在三步之外,喉咙发紧:“你是谁?”
    女子轻拨一弦,余音袅袅。“我是那个不该活下来的人,也是唯一记得所有真相的人。”
    她缓缓转身。
    面容清减,眉目如画,眼角一道浅痕,像是旧年烫伤所留。陆知远浑身颤抖??这正是当年救下的那个小女孩,周怀安从乱葬岗捡回、用尽心血医治的陈氏遗孤。她曾以为她死于瘟疫,没想到竟被秘密送往海外,养至成年,再悄然归来。
    “你……一直在等今天?”
    女子点头:“赵昭死后,我以为一切结束。可权力的腐臭不会因一人之死而消散。新的野心家正在借用旧日旗帜,打着‘为民请命’的幌子,行篡权之实。沈清梧已控制岭南三州粮道,准备在秋收时制造饥荒,再以‘周公再世’之名起兵。”
    陆知远震惊:“所以你烧了明经社旧址?”
    “是。我不愿老师的名字沦为叛乱的旗号。那些书,我可以再抄;他的精神,不容玷污。”
    “那你为何不现身?”
    女子苦笑:“因为我一旦出现,就会有人利用我的身份,宣称周怀安未死,甚至说我怀了他的遗腹子……荒谬之事,不胜枚举。唯有隐匿,才能守住最后一寸清明。”
    陆知远沉默良久,忽然问:“陛下中的毒,可解?”
    “可解,但需一味药引??三十年以上的雪参,生长于极寒绝壁,且必须在月圆之夜采摘,否则药性全失。终南山深处或有。”
    “我去取。”
    “你去不了。”女子摇头,“朝廷需要你坐镇。我去。”
    “你冒的风险太大!”
    “我这一生,本就是一场冒险。”她站起身,将琴收入囊中,“当年老师救我,不是为了让我苟活,而是让我懂得??有些人活着,是为了让别人能堂堂正正地站着活下去。”
    翌日拂晓,女子独自离去。
    陆知远返回京城时,恰逢大朝会。她呈上雷州调查结果,力陈沈清梧之祸,并请求重启“肃清旧党”行动。太后沉吟片刻,允准,但加一句:“凡涉周怀安之名者,一律免罪,只究其行,不论其言。”
    此举既震慑奸佞,又保全士林清议,百官叹服。
    一个月后,女子携雪参归来,亲自煎药侍奉陛下饮下。七日后,新帝苏醒,第一句话便是:“朕梦见周先生站在廊下,对我说??‘莫负苍生’。”
    自此,他励精图治,彻底清查贪腐,设立“监察御史台”,直属天子,独立于六部。又颁《明经令》,正式将《明经纪闻》列为国子监必读典籍,诏曰:“此书所载,非一家之言,乃万民之心声也。”
    三年后,沈清梧在川蜀被捕,押解进京。审讯之中,他冷笑不止:“你们以为我是赵昭余孽?错了!我是明经社真正的继承者!周怀安太过软弱,只会写文章骂人,而我要用火与血,重建秩序!”
    陆知远亲临刑场,听他咆哮完毕,只问一句:“你可知周先生临终前最挂念何事?”
    沈清梧嗤笑:“还能是什么?名声?身后评价?”
    “不。”陆知远望着远处昭明堂的飞檐,“他惦记的是,一个孩子能不能安心上学,一个农夫能不能吃饱饭,一个书生敢不敢说出心里话。你说你要重建秩序,可你连‘人’字怎么写都忘了。”
    沈清梧怔住,良久,仰天大哭。
    行刑那日,天空落雪。百姓围聚街头,无人欢呼,亦无人落泪。只有几个孩童蹲在路边,用炭笔在墙上写下《明经纪闻》中的句子:“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
    十年光阴流转,陆知远年逾花甲,辞去官职,归居昭明堂后院。每日清晨,她仍会走上讲台,为学子讲授《春秋大义》。学生们不知她是谁,只知这位老先生眼神清澈,语气坚定,讲到“士不可不弘毅”时,总会停顿片刻,望向窗外那株老梅。
    清明那天,她照例来到梅树下,却发现白菊已摆好,旁边多了一封信。
    信中无名,只写道:
    “老师,我走了。
    这世间已无需黑月光藏身暗处。
    光明足够明亮时,影子自然消散。
    请您替我看看,下一个春天。”
    陆知远握信伫立,泪落无声。
    远处学堂里,童声朗朗,诵读不息: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海风穿堂,吹动檐下铜铃,叮咚作响,宛如回应。
    她抬头望去,朝阳初升,金光洒满昭明堂门前的石碑,那行“为天下读书人争一口活气”熠熠生辉,仿佛穿越生死、跨越岁月,依旧燃烧在每一个不肯低头的灵魂之中。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