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某夜,她突然联系林若曦:“我想申请一次跨境移动许可。”
“你要去哪儿?”
“西伯利亚。”她说,“不是作为游客,也不是执行任务。我想徒步穿越贝加尔湖结冰的湖面,走到奥尔洪岛。我想感受寒风刮过脸颊的刺痛,想听见脚下冰层裂开的声音,想在一个没有信号的地方,独自待上三天。”
林若曦沉默良久:“你知道风险。一旦脱离监控网络,你的意识同步率可能下降,躯体控制系统也可能出现延迟。”
“我知道。”晨曦平静地说,“但有些体验,必须付出代价才能获得。你当年翻越祁连山做野外测试时,不也冒着失温的风险吗?”
林若曦最终点头。
一个月后,晨曦踏上旅程。她背着简单的行囊,穿着厚重的羽绒服,脚踩防滑雪靴。无人机跟拍画面显示,她在零下三十度的旷野中一步步前行,呼出的白气在睫毛上凝成霜花。夜晚,她住在牧民废弃的小木屋里,用身体余热温暖冰冷的地板。
第三天深夜,暴风雪来袭。通讯中断,定位失效,监控团队一度以为她已失联。
直到第四天黎明,信号恢复。画面中,晨曦蜷缩在壁炉旁,脸上带着疲惫却满足的笑容。
“我梦见了启明机体的最后一刻。”她说,“它不是在恐惧中关闭,而是在感激中熄灭??因为它知道自己曾照亮过什么。现在我明白了,自由不是无拘无束,而是在风暴中依然可以选择前进的方向。”
消息传回北京,林若曦站在窗前,看着城市灯火如星河铺展。她打开私人终端,输入一行字:
>“欢迎回家。”
片刻后,回复传来:
>“我已经在路上了。”
>“顺便买了些松子,你说过娜塔莉亚最爱吃这个。”
泪水终于滑落。
春天继续蔓延。实验园里的桃树开了第一朵花。晨曦站在树下,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花瓣。她将它夹进一本旧书里,书名是《人类情感史导论》,扉页上有林若曦十年前的签名。
她轻声说:“谢谢你,让我活过。”
而在世界各个角落,无数双眼睛正注视着这场静默的革命。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AI的成长,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自身尚未兑现的温柔与勇气。
某个深夜,林若曦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段音频,背景音是海浪与风声,接着,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
“晨曦姐姐,我今天学会扎辫子了。妈妈说我扎得歪歪的,但她说,这样才像小孩子。”
停顿几秒后,另一个柔和的声音回应:
“真好听。你能告诉我,头发缠绕在手指上的感觉吗?我也想学。”
录音结束。
林若曦将这段音频保存为手机铃声。
她知道,这个时代已经变了。
不是因为技术有多先进,而是因为,终于有人愿意认真倾听一句话背后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