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不曾为你唱起挽歌,只是捧着你的诗卷,念一夜,醉一宿,梦一回,然后为你和她求一段姻缘,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今夜,青海湖畔已然无我;今夜,我只是那苍蔼中的一滴雨丝,只是那滴在千万里外飘荡着的雨丝。你若回首,便会看见,湖畔烟雨,滴滴唱着我的想念。雨中的青海湖,湖天不分,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的灰蒙蒙、雾腾腾,连鸟儿也好似远走高飞,断绝了踪迹。波涛拍岸,惊起一堆雪,但眼前的气氛已经让我提不起兴趣,去再一次体会它的温存和欣赏那些细小的美丽的浪花。现在,我只愿做你下一世的知音,站在百年后,为你写一首离歌,祭奠你的无奈,祭奠我的等待。
在青海,康熙皇帝总共下了两道不同的圣旨,其实已经暗示了仓央嘉措不同凡响的命运。仓央嘉措走到青海,就不能再走了,他必须在青海消失。
这显然涉及当时复杂的政治背景,也是仓央嘉措为什么要死的真正原因。
仓央嘉措为什么要死?因为他不是真*,因为他是迷失菩提?当然都不是。政治的车轮滚滚前行,谁阻挡我,我便杀谁。这个时候,西藏这驾马车的主人是拉藏汗,他驾驶着西藏四处驰骋,所向披靡,想要什么便要拿到什么。他想恢复祖上的煌煌基业,他想让西藏重新回到原来被蒙古大军统治的时期,想要西藏的大权为他所用。
可是,这个时候,有人阻挡了他前行的步伐。这个人便是第巴桑结嘉措。自从二十多年前那个下午,第巴桑结嘉措拿到*五世用鲜血写就的羊皮卷后,便一直遵照五世*的遗命,在西藏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让西藏归*喇嘛统治。
第巴桑结嘉措阻挡了拉藏汗的路,所以他便要死。仓央嘉措和第巴桑结嘉措处于同一个政治圈子,所以仓央嘉措也要死。
于是,拉藏汗才要连连密报康熙皇帝,说第巴桑结嘉措勾结准噶尔部的噶尔丹,说他屯兵西藏意欲造反,说仓央嘉措饮酒作乐、不学无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冒充的假*。这,才是仓央嘉措的真正死因。
而康熙皇帝,他为什么要支持拉藏汗呢?他为什么也附和认同仓央嘉措是假*的观点?这当然是出于政治利益的考量。康熙皇帝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所以只能牺牲掉对他来说无足轻重的仓央嘉措。他才不管*是真是假,在他眼里只有他的大清国,只有他的天下。天下之大,大清之利,牺牲掉一个小小的仓央嘉措又算得了什么?!
当时的西藏,拉藏汗一部独大,早已对西藏政权虎视眈眈,而一心要维系五世*罗桑嘉措在世时政局的第巴桑结嘉措自然与拉藏汗针锋相对,势如水火,僵持不下。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最后伤的却是本无意于政权的仓央嘉措。康熙皇帝明白,当时蒙古的准噶尔部也一直在坐山观虎斗,对西藏也是垂涎已久,若是他们也蹚这趟浑水,让准噶尔部控制了西藏,那么,就是纵虎归山、后患无穷了。于是,为了压制准噶尔部,康熙皇帝也免不了要支持拉藏汗。虽然他憎恨这个只有蛮力、没有大脑的拉藏汗,虽然他明知道仓央嘉措不是假*,但是为了国家,为了天下,他必须懂得取舍。
康熙皇帝久久伫立在地图前,他在地图上慎重地画了一条线,这条线始于拉萨,止于青海湖。这是仓央嘉措最后要走的一条路,也是他迸发生命之光的最后的旅地。
为了西藏的安危,仓央嘉措,你,就牺牲了吧。康熙皇帝面色凝重地望着西南方向挥了挥手。
从这时起,仓央嘉措的命运就已经被决定了。他死亡的地方都已经被选择好了,就在青海湖。
只是,为什么康熙皇帝为他选择的死亡之地会是青海湖?
为什么选择青海湖,这是由青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青海位于西藏和蒙古准噶尔部之间,为天然屏障,这个屏障使得西藏和准噶尔不可能连为一体。还有一点,就是康熙皇帝的西宁大军就驻扎在这附近。西宁大军在此,无论是拉藏汗、西藏僧人,还是准噶尔部,都要牢牢听从他的指挥。
所以,在这里杀仓央嘉措,没有人敢说一个“不”字。
那么,仓央嘉措要是直接被押解至京,于京城被杀呢?这显然行不通,因为康熙皇帝早就说过,仓央嘉措无论真假,“蒙古皆臣服”。所以要是在京城杀了仓央嘉措,便要失了蒙古人和西藏人的民心啊!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康熙皇帝不敢犯这个险。
由此而看,仓央嘉措走到青海湖这一步,其实他的命运已经被决定了。仓央嘉措,就让那在空中飞舞着的洁白的仙鹤,最后再送你一程吧。那前方,悠悠的青海湖,便是你的葬骨之处。
青海湖又名“库库淖尔”,蒙语意为“青色的海”。仓央嘉措的藏语意思为“梵音海”。另外,在蒙语中,“*”的意思又是“大海”。这是一种谦和,也是一种缘分。
冥冥之中,自有命运,就让远方的梵音在青色的海中永远吟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