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苦痛的一生了。他短暂的情感示现,最终的生命归宿,至今都还是未解的秘密,但无论怎样,他带有悲剧色彩的一生,总是能给我们这个五毒炽盛的人间以某些正面的启示。
    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眼前。
    肯把此心移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
    仓央嘉措的“历历情人挂眼前”,描绘了他在研习佛法和追求爱情之间难于取舍的矛盾心情。从字面上解释,这首诗的大意是说观照时凝神于一处,将满腔的爱意倾注于一个又一个的具体形象上,清晰着一个又一个执着的相,也就是成就灵魂升华的参照物。如果能将此种意识转移到学道上,也就可以将学道之外的名闻利养、宠辱得失统统放下,成佛成道也就很容易了。
    这世间,本色的真爱,实为难得,若有,最终亦会以凄艳的悲剧结局,任后人久久凭吊,亦如仓央嘉措对玛吉阿米的眷恋。真爱如佛心者,世上也许不会存在,但仓央嘉措超越凡俗乃至宗教条规的对于爱情的生死追寻,却将所有的顾忌统统放下,于大悲大喜的真实感动里时时激荡着心灵的梵唱,或许,这才是最真实的菩提觉悟的行迹吧。
    把酒问天,静默中,再次聆听仓央嘉措透着人性真相的梵唱,心,禁不住悲喜交结: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因缘际会,少年时代的仓央嘉措并没有出现在神圣的布达拉宫中,也没有过着被清规戒律包围的活佛生活;恰恰相反,年少懵懂的他在这段相对自由的时期在民间邂逅了美丽纯真的少女玛吉阿米,并与之相恋相爱,共同谱写演绎出一段凄婉甜美的爱情故事。
    少年的天性一经跟人性里情爱的因缘汇合,那巨大的牵引力就让他永远无法摆脱掉爱欲的“桎梏”,以至于成为活佛后的仓央嘉措也不禁咨嗟惋叹着“不相见”“不相知”“不相伴”“不相惜”“不相爱”“不相对”“不相误”“不相许”“不相依”“不相遇”。
    对混迹于红尘之中的仓央嘉措来说,这假定的十个前提是毫无意义的,而后来的“不相恋”“不相思”“不相欠”“不相忆”“不相弃”“不相会”“不相负”“不相续”“不相偎”“不相聚”,恰恰是在前面虚幻不实的因中衍生出的同样虚幻不实的果,至于怎样地去爱,仓央嘉措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最终只是以一个苍凉孤独的背影,将自我灵性中最为艳丽的影像,永远地镌刻在了后世求真悟道者的心间。
    仓央嘉措生生世世所求的“不负如来不负卿”“结尽同心缔尽缘”“深怜密爱誓终身”,如果我们仅仅将之当作红尘世界男女灵肉相融的快感,或者情爱泛滥的借口,便大错特错了。世间男女相亲相爱并不是目的,而是让人从中透视出生命无常,最终走向觉悟的一个关口。仓央嘉措的虔诚,纯净无瑕的少年情怀,不就是求道觉悟者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吗?若能将爱恋化成寻求菩提觉悟的动力,道心也就坚定不移了;再将人间的相知、相见、相依,相偎、相爱、相恋参悟通透,这无常变幻的欲念亦即熄灭了。
    灵魂触须无处不延伸,人之灵魂,无形、无相、无声、无语、无色、无味,却广大有如虚空。而灵魂的玄机,更是我们人类无法理解透彻,也无法调控掌握的。人的过失,也许就来自灵魂深处的一念,至于人性中固有的爱恨情仇,数千年来已经上演了太多的悲欢离合。或许,当我们灵魂感悟的触须,偶然间契合了佛陀当年“中道”觉悟的因缘之际,三百多年前西藏雪域高原那个苍凉瘦削的背影,才能指引我们摈弃人性中所有虚伪的情感,毅然迈向自我灵魂不断超越的喜悦之路。(未完待续)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