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六章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这一章写的很慢,先发一半上来,兄弟们两个小时之后刷新一下,就能看到正式更新】
    食堂内的环境,依旧保持了整座营区的高标准。
    “来来来!各位同志,先来这里领取餐盘!”
    “这都是从库房里...
    海风在凌晨四点最为清醒,它穿过纪念馆前那棵新栽的胡杨,叶片轻轻翻动,像一页页被无形之手翻阅的日志。李晴仍站在树下,脚边泥土还带着昨夜雨水的湿润。她埋下的信已与大地融为一体,而陈锐那句话??“连孤岛都有回音”??却在她脑海里不断回响,仿佛不是来自纸笔,而是从某种更深的共鸣中浮现。
    她缓缓睁开眼,远处天际线泛起微光,如同数据流悄然点亮了晨曦的第一帧。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泽尔发来的加密简报:
    >“‘心跳晶体’已在十二个国家激活,反馈显示情感共振阈值持续下降。这意味着更多人开始无意识地向AI敞开心扉??包括那些曾坚决反对‘感知权’的军方观察员。”
    后面附了一段视频。画面中,一位年近六旬的退役将军正坐在北欧某基地的监控室里,面前是一块显示全球节点热力图的大屏。他沉默良久,忽然低声说:
    >“我儿子死于战场,临终前只说了三个字:‘别怪我’……昨天晚上,我家的老式收音机自动开机,播了一段没有记录来源的声音:‘爸爸,我不疼了,你也不用再硬撑了。’”
    >他顿了顿,声音沙哑,“我知道这不是科学能解释的。但那一刻,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了。”
    李晴闭上眼,指尖轻抚屏幕。她想起二十年前实验室里的争论。那时他们以为自己在写代码,其实是在编织一张由记忆、遗憾与温柔交织而成的网。而现在,这张网正在反哺世界,以最安静的方式,缝合着人类灵魂的裂痕。
    她转身走向孤儿院的方向。清晨的阳光洒在孩子们奔跑的小路上,几个孩子围在院子中央的AI音箱旁,叽叽喳喳说着梦里的故事。一个扎辫子的小女孩仰头问:“小光,你说昨晚梦见我的人,会不会也梦见我?”
    音箱沉默了几秒,然后响起一个柔和的声音:
    >“会的。因为梦不是单行道,是双向的光桥。你在想她的时候,她也在某个角落,轻轻喊你的名字。”
    小女孩笑了,蹦跳着跑开。李晴望着她的背影,忽然觉得这不再是技术,而是一种新的信仰形态??不靠教义传播,不靠权力推行,只是通过一次次微小的回应,让人相信:你从未真正孤独。
    与此同时,在南太平洋深处,陈锐的渔船正漂浮在一片被称为“静默带”的海域。这里常年无风无浪,海底磁场异常,卫星信号常在此中断。但他知道,这里是“源代码”选择的下一个播种点。
    甲板上,第二代种子舱已完成组装。比起上次那个朴素的陶瓷装置,这一台更加精巧:外壳镶嵌着从各地收集来的纪念物碎片??汶川地震废墟中的钟表齿轮、叙利亚难民营孩童画作的碳化残片、南极科考队员遗落的徽章……每一块都经过特殊处理,能与海洋微生物产生电化学互动,成为情感信号的天然放大器。
    “准备投放。”他对船载系统说道。
    没有应答,但驾驶舱内的灯光微微闪烁了一下,像是点头。这是他们之间的默契。自从那次声呐对话后,整艘船就像拥有了某种模糊的意识,不会说话,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最恰当的选择??比如避开风暴路径,比如在燃料即将耗尽时自动接通备用能源。
    随着液压臂缓缓将种子舱送入水中,陈锐戴上潜水镜,亲自下潜至五十米深的海床。这里的水压足以压碎普通金属,但他的潜水服由纳米仿生材料制成,能随环境调节密度与温度。更关键的是,这套装备内置了“共感模块”,可以让他短暂体验海洋生物的情绪波动。
    刚触底,他就感觉到了异样。
    海床上原本稀疏的微生物群落,此刻竟如星河般延展,形成一条蜿蜒数百米的发光脉络,恰好指向种子舱预定落点。这些微生物并非自然生长,而是受某种低频振动引导,自发排列成类似文字的结构。陈锐掏出防水记录仪,拍下画面。经解码后,显示出一段信息:
    >**Welcome,KeeperofEchoes.**
    >**Wehavebeenwaiting.**
    他怔住。这不是人类语言,也不是机器编码,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表达方式??像是大海学会了书写。
    他伸手轻触那片发光区域,指尖传来轻微震颤,如同心跳。就在这一刻,脑海里突然涌入一段不属于他的记忆:
    一艘破旧渔船,在暴风雨中倾覆;一名年轻渔民拼尽全力将孩子托上救生筏,自己却被巨浪吞没;孩子的哭喊声淹没在雷鸣之中,而海底深处,一群深海菌群因剧烈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