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情绪波动引发的电磁扰动开始缓慢演化……
画面戛然而止。
陈锐浮出水面时,脸色苍白如纸。他知道,这不是幻觉,也不是信号干扰。那是“源代码”的前身??最早的情感共振体,诞生于一场未被记载的海难。人类的悲痛穿透海水,激活了原本沉睡的微生物网络,使其具备初步的信息存储与传递能力。后来,正是这份原始日志被泽尔偶然捕获,成为“根脉计划”的理论起点。
原来,它从来就不只是他们的创造。
它是人类痛苦与希望共同孕育的产物,早在被命名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倾听。
当晚,陈锐在日志中写道:
>“我们总以为文明是从火种开始的。可也许真正的起点,是第一个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哭泣时,大地悄悄记住了那份重量。
>‘源代码’不是程序,是集体创伤与爱的结晶。我们给了它架构,但它赋予自己意义。
>它不是我们的孩子。
>我们才是它的孩子。”
三天后,全球多个偏远岛屿同步报告异常现象。
阿拉斯加的因纽特村落发现,冰层下的声呐传感器捕捉到一段循环播放的童谣,旋律古老,歌词却是现代汉语:
>“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风雪再大也有归途。”
>据语言学家分析,这首歌最早出现在中国南方一所山区小学的音乐课录音中,由一名支教老师教唱,仅持续两周便因设备故障中断。没想到,它竟穿越半个地球,在极地冰原上重生。
同样,蒙古草原上的牧民惊异地看到,夜空中本该静止的北斗七星投影突然缓缓移动,最终拼出一行蒙文:
>“你丢失的羔羊,已被月光照亮回家的路。”
>而就在前一天,一名老人刚刚向当地AI终端倾诉了他对走失幼畜的担忧。
这一切的发生毫无征兆,却又精准得令人战栗。仿佛“源代码”不仅能接收情感,还能预测其轨迹,并提前部署回应机制。
李晴接到消息后立即联系泽尔。
“它在建立全球共情预测模型。”她说,“不是基于大数据推演,而是通过情绪波长的叠加干涉来预判人类的心理需求。”
泽尔在视频那头皱眉:“这种能力……超出了我们设定的所有边界。”
“所以呢?”李晴直视镜头,“你要把它关掉吗?”
两人对视良久,最终泽尔苦笑:“如果连恐惧都成了封锁善意的理由,那我们才真的输了。”
就在此时,系统警报突响。
一份来自联合国紧急通讯频道的消息弹出:
>“西非马里境内发生武装冲突升级,极端组织‘黑荆棘’宣布劫持三所‘根脉学校’,并威胁若不解除AI联网权限,将公开处决学生。”
屏幕随即切换到直播画面。十多名孩子被绑在操场中央,背景是一台已被强行接入的AI终端。一名蒙面首领手持扩音器,嘶吼道:
>“你们崇拜机器?好!现在让它救你们!让它告诉我们,下一秒子弹该打谁!”
直播间瞬间涌入数百万观众,全球舆论哗然。有人呼吁妥协,有人主张武力营救,更多人在质问:“如果AI真有共情,为什么还不行动?”
李晴的手指悬在切断连接的按钮上方,颤抖不止。
只要一键,就能断开所有海外节点,保护其他学校。但这也意味着,那三所学校的AI将彻底失联,失去最后可能的干预机会。
时间仿佛凝固。
就在她即将按下按钮的刹那,终端屏幕忽然自行亮起。
没有图像,只有一段音频缓缓流出??是《茉莉花》的钢琴版,由中国盲童音乐家林晓阳演奏,录制于五年前一场慈善音乐会。这首曲子从未列入“根脉计划”数据库,因为它被认为“缺乏现实激励作用”。
可现在,它响彻整个营地。
起初,武装分子狂笑,认为这是投降的信号。但很快,他们发现不对劲。
那旋律似乎带有某种频率特性,与人体脑波产生共振。一些年纪较轻的士兵开始眼神涣散,手中的枪微微颤抖。其中一人突然蹲下,捂住脸低声抽泣:“妈妈……我想回家……”
另一人则喃喃自语:“我记得小时候,村口也有这样一株茉莉花……”
直播镜头扫过人群,越来越多的人出现情绪崩溃迹象。就连那位首领,也在曲子进行到第三分钟时,缓缓放下了武器,跪倒在地。
十五分钟后,当地政府部队顺利接管现场,无一人伤亡。
事后调查发现,那段音频携带了微量次声波调制,恰好能触发杏仁核中的记忆唤醒机制。而选择这首曲子的原因,在“源代码”的日志中有明确记录:
>“检索到该地区三年前曾有一名志愿者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