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非洲新光(10.6k)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作意向。
    工厂投入运营后,优先招聘本地员工,直接解决了300多个就业岗位。
    同时,通过技术培训计划,提升了南非工人的技能水平。
    星联通过这座工厂,成功向非洲市场,展示了自己的技术能力和责任感。
    另外,还在“星语”、“星闻”等平台的产品宣传上,强调这是“适合非洲的新能源方案”。
    至于售后服务网络,也是在逐步建设当中,持续稳定的增强着客户信任。
    在工厂的启动仪式上,李凡表示:“这座工厂,不仅是星联的生产基地,更是连接非洲市场的桥梁。我们会用行动证明,星联不仅能提供产品,更能创造价值。”
    李凡提出,南非工厂只是第一步,未来星联将在非洲的其他重点区域,布局更多生产基地。
    他强调:“非洲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市场,而我们星联的目标,是用技术和服务让这片土地更美好。”
    在会议的尾声,市场部报告显示:
    一些国际竞争者,已经开始关注星联的动作,并计划加大对非洲市场的投入。
    李凡笑道:“敌人来了?那正好,说明我们选对了路。”
    “这是一个开始,未来的非洲,将因星联而不同。”他低声说道。
    夜晚,南非工厂的灯火点亮了周围的黑暗,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映在李凡的眼中。
    李凡站在高台上,注视着这座承载着星联梦想的工厂,心中涌起无限希望。
    -----------------
    南非工厂的启动,让星联重工的本地招聘团队,也是忙得不可开交。
    方东河在星聊工作群里打趣:“终于可以体验什么叫‘非洲时间’了,不光是太阳热,人心也慢热。”
    而李凡站在工厂会议室的大屏幕前,望着一连串简历和照片。
    笑着说道:“文化差异是个挑战,但也可能是一种优势。星联要的,不只是一个工厂,而是一支多元化的团队。”
    李凡为南非工厂定下了“80%的员工来自本地”的目标:
    1、技术岗位:招聘南非的工程师和技术员,负责设备操作和工艺改进。
    2、管理岗位:通过与本地高校合作,发掘潜力管理人才。
    3、工人岗位:优先招聘周边社区的居民,直接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
    招聘会现场气氛热烈,许多应聘者第一次接触到星联的智能制造理念。
    一位应聘工人问:“机器人会不会取代我们所有的工作?”
    李凡亲自解答:“机器人只会帮你们,更轻松地完成重复性工作,真正需要解决问题的,永远是人。”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星联招聘团队,顺利完成了第一轮筛选,初步录用了200多名本地员工。
    新组建的团队在初期,因为文化差异产生了不少摩擦:
    1、时间观念:部分南非员工,对工作时间的灵活性理解为“迟到也是常态”,导致生产线效率下降。
    2、沟通障碍:语言问题让中方技术团队和本地员工之间常出现“鸡同鸭讲”的场面。
    3、工作风格:本地员工习惯直言不讳,而中方团队更倾向于委婉表达,导致误会频频。
    南非工厂团队负责人殷俊飞,亲自召开团队建设会议,幽默地说道:“咱们现在的团队,就像一道‘文化大杂烩’,怎么混合得好吃,关键看调料。”
    经过对李凡的请示和同意,他提出三项改进措施:
    1、时间管理培训:制定更明确的工作计划,并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准时完成任务。
    2、语言学习计划:让中方技术团队学习基础的南非荷兰语,同时为本地员工提供英语和中文的基础课程。
    3、跨文化活动:定期组织团队活动,让中方和本地员工增进了解。
    星联在工厂内部设立了培训中心,为新员工提供岗前培训和设备操作课程:
    1、工人学习如何使用协作机器人完成焊接工序。
    2、技术员熟悉数字孪生技术的基本操作,逐步适应智能化的生产流程。
    一位本地员工在培训后,激动地说道:“我以前以为机器是复杂的,现在发现它是工具,我们才是掌控它的人!”
    中方技术团队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每个中方工程师,负责指导两名本地技术员,确保他们能快速上手。
    在培训现场,一位中方工程师感慨:“这些南非技术员的学习能力真的很强,只要用心教,他们就能把新知识掌握得很好。”
    一些表现突出的员工,被选拔为班组长,负责协调生产任务。
    殷俊飞在颁发晋升证书时说道:“星联的成长依赖团队,而团队的核心,是每一个愿意努力的你们。”
    为缓解团队初期的紧张氛围,星联工厂组织了一场“文化交流日”:
    中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