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灾后重建(12.2k)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可是第一个恢复供电的,村里人都说星联的技术厉害!”
    丁玉笑着说道:“村长,您放心,咱们合作才刚开始,后面会越来越好。”
    星联的试点项目,不仅让这个村庄恢复了生机,也让地方政府看到了科技带来的改变。
    王书记在视察项目后感慨地说:“星联不是来做表面文章的,他们是真正想为老百姓解决问题。”
    试点项目的成功,也为星联赢得了更多地方政府的信任。
    一些原本观望的地区,也开始主动联系,希望引入星联的技术和设备。
    “我们不仅要做好试点,还要把经验推广出去。”李凡在公司内部会议上说道。
    “灾后重建只是起点,未来的重点,是如何用我们的技术,帮助全国更多地方,提升基础设施韧性。”
    窗外,南方的春天正在到来。
    而星联集团,也正以全新的姿态,为社会发展书写下一页篇章。
    随着时间的过去,星联的灾后重建计划,进入了最关键的实施阶段。
    尽管试点项目进展顺利,但随着规模扩展,困难也随之涌现。
    在某山区的基站施工现场,一位工程队长焦急地跑到方东河面前:“方总,不是我们偷懒,山路太滑,重型设备根本运不上去。”
    “还有,施工需要的材料,也被卡在了山下的检查站。”
    方东河皱了皱眉,立刻拨通了刘志远的电话:“志远,你那边物资运输的优先级,能不能调整一下?”
    “这个项目的基站施工要是再耽搁,整个片区的通信覆盖就完了。”
    刘志远在电话那头苦笑:“方总,不是我不想调,问题是这边的路况也不争气。几辆卡车在泥地里陷了一天,我们连应急物资都送不出去。”
    “设备上不去,基站建不了;基站建不了,通信网就不成规模。这不就陷入死循环了吗?”方东河苦笑着对身边的团队说道。
    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随着星联布局的深入,更多问题接踵而至:地方审批流程复杂、施工条件恶劣、社区居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参差不齐......
    这些挑战,让所有项目参与者都感受到了巨大压力。
    在能源部门的储能项目中,一套设备在运行第三周时,突遭电压不稳定问题。
    技术员紧急赶到现场检查后发现,问题出在电池模块的设计上。
    “我们的设备,在实验室表现稳定,但没想到这里的气温变化太剧烈,直接影响了设备寿命。”一名技术员分析道。
    刘龙飞眉头紧锁:“不行,这种问题必须解决。如果这种设备,都经不住山区气候,别说扩大规模了,连现有试点都撑不住。”
    于是,星联技术团队紧急调整方案,增加电池模块的防护设计,并重新优化系统散热性能。
    这些改进需要时间和资金,但李凡的态度一如既往地果断:“预算再超一点都无所谓,问题一定要在这批设备出厂前解决。”
    不仅是技术问题,团队内部的协调,也出现了一些矛盾。
    比如,在一次内部会议中,通信团队抱怨物流团队的运输效率,能源团队又指责通信团队对接不及时。
    会议室里的气氛一度剑拔弩张,直到李凡敲了敲桌子:“都冷静点!你们是要解决问题,不是制造问题。”
    他扫视一圈,语气变得柔和:“我知道,大家压力大,但要记住,我们的目标是同一个——让项目落地。”
    “物流团队和通信团队,要是能互相站在对方的角度,可能就不会这么多埋怨了。”
    接着,他提议成立一个跨部门协调小组,专门负责解决部门间的矛盾。
    并亲自任命江子胜为组长:“你是法务出身,逻辑严谨,人又稳重,这活儿非你莫属。”
    江子胜哭笑不得:“李总,这可是个烫手山芋啊。”
    “烫手的才值钱。”李凡拍拍他的肩膀,语气带着一丝幽默,“别忘了,我背后还有预算支持,放心大胆去干。”
    面对重重困难,星联团队没有退缩,而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找到了解决方案。
    刘志远的团队,提出了一种折中的方法——使用无人机代替卡车运输轻量设备和物资。
    尽管成本较高,但在某些特殊场景中,无人机的快速响应能力让人眼前一亮。
    “我们可以用无人机,将基站核心部件送到山顶,然后再由工程队拼装。”
    刘志远在会议上展示了一段视频:一架星联定制的无人机在恶劣的天气下穿越山谷,将一台基站模块精确送达指定地点。
    “看样子,你们的无人机比卡车还靠谱。”李凡笑着调侃。
    “但成本问题,还是要考虑清楚,不能动不动就让公司‘出血’。”
    “明白,李总。”刘志远回答道,“无人运输只是应急方案,等道路修通后,我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