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洪江府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照法施治,终得控制。皇帝震怒,贬黜正言师三人,敕令“今后疫事,听医不听神”。
    消息传开,全国医馆纷纷重开“实证堂”,教授解剖、显微与防疫之术。有老郎中含泪焚毁供奉多年的影阁符?,换上一幅手绘人体经络图,题曰:“此方寸血肉,胜过万卷虚言。”
    叶修远途经此地,见一药童在墙角刻字:“我知道病从何来,所以我不可怕。”
    他驻足良久,掏出随身小刀,在旁添了一句:“你也知道了,所以你可以救别人。”
    秋深,西北大旱。官府强征青壮修渠,许诺完工后赐粮三石。百姓苦不堪言,死者相继。某夜,一群饥民聚于荒庙,欲祭天求雨。其中一人忽道:“何必求天?我们自己写个故事吧。”
    于是众人围坐,口述往事:有说祖父曾引雪山融水灌田,有说祖母教人用草木灰保墒,有说百年前此处原为绿洲,因官府砍林建庙而渐成荒漠。一人记录,逐字写下,竟成《西陲水利志》雏形。
    次日,他们持书赴县衙,请按古法疏浚旧渠。县令嗤笑:“尔等村夫,妄议工程?”遂命衙役驱赶。
    不料三日后,钦差大臣亲临,手持一本《水利志》抄本,正是守忆者连夜送往京城之作。原来京中已有学者整理各地类似文献,汇编为《民生实录》,呈于帝前。皇帝览毕,叹曰:“朕居九重,不知民间自有智慧如此。”
    诏令改修新渠为复通旧道,三年内西北七州恢复耕作。百姓感念,自发在渠首立碑,不刻官名,唯书“众人记得”四字。
    叶修远路过碑前,见一老农携孙浇水。孩童问:“爷爷,这水是从哪儿来的?”
    老人答:“从前人记下来的地方流来的。”
    叶修远转身离去,眼角湿润。
    冬至,他抵达东海孤岛。此处曾是影阁流放异端之地,如今荒草丛生,唯余断壁残垣。他在废墟中发现一间地窖,门上刻着暗号??是守忆者的联络标记。推门而入,烛火微明,墙上挂满地图、书信与剪报,桌上堆着未完成的手稿,标题为《梦网编年史》。
    一位白发老者伏案而眠,手中握笔,墨迹未干。叶修远轻轻接过纸页,只见最后一段写道:
    >“第一代梦网,靠恐惧织就;
    >第二代,靠谎言维系;
    >第三代,靠遗忘延续;
    >而今,第四代正在酝酿??它不再隐藏,反而公开宣讲‘真理唯一’,用教育、律法与温情包装操控。它最可怕之处在于:让人自愿放弃怀疑。
    >
    >然而,只要还有人写下‘我记得’,梦网便无法彻底合拢。
    >因为真正的自由,从来不是被赐予的,而是被一次次重新争取的。”
    叶修远抬头,老者已醒,浑浊双眼中闪过一丝清明:“你是叶修远?”
    他点头。
    老者苦笑:“我年轻时听过你的传说,以为你是神。现在才知道,你只是第一个不肯闭眼的人。”
    “而现在,”叶修远轻声道,“每个人都可以是那个不肯闭眼的人。”
    两人彻夜长谈。老者原是前朝史官,因拒绝篡改战败记录被流放。五十载孤岛岁月,他凭记忆重写史书三千卷,藏于地窖深处。叶修远翻阅其中一册,赫然见到自己与秦昭的最后一战,记载详尽,甚至包括她封井前那句“你说人能不能记住真正的自己”。
    “这段历史,不该只活在你心里。”叶修远说。
    “那就带出去。”老者递给他一把钥匙,“地下室有九口铁箱,装着所有手稿。交给孩子们吧,让他们知道,我们曾经怎样活过,怎样爱过,怎样死过。”
    翌日清晨,叶修远驾舟离岛。身后,老者站在礁石上挥手,身影渐渐模糊于海雾之中。
    三个月后,九箱手稿陆续送达各地醒庐分院。其中一部《平民列传》,收录了三百七十一位无名反抗者的事迹:卖炊饼的老妇、烧炭的樵夫、哑女绣娘、流浪说书人……他们不曾执剑,却用一生守护一句话、一本书、一个名字。
    孩子们争相传阅,争相背诵。某夜,百余名少年齐聚青石渡书院,在月下点燃篝火,轮流讲述书中人物的故事。讲至动情处,有人泣不成声,有人振臂高呼。最后,全体齐诵扉页题词:
    >**“历史不止属于胜利者,也属于那些坚持说‘不对’的人。”**
    叶修远躲在远处山坡,听着这稚嫩而坚定的声音,忽然觉得原胎不再滚烫,反而温润如玉,与心跳同频共振。
    他终于明白,自己不再是火炬,而是火种。
    次年春,朝廷颁布新令:“凡民间私撰史书,若经核实,可纳入国史馆参考。”虽有限制,却是百年未有之松动。与此同时,影阁总部悄然迁移,旧址改建为“记忆博物馆”,首展主题为《被抹去的一百年》。展品包括焚毁课本的灰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