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除夕夜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颤,“他们一直在等一句‘被看见’。”
    零记录下全部数据流,同时启动备份上传。他知道,这些信息一旦进入主网,就会成为不可删除的历史印记。而这一刻,也是“铭记计划”真正完成的标志??不再是由生者替死者发声,而是亡者的声音,终于穿透时间的屏障,重新参与世界的对话。
    傍晚抵达下一个小镇时,天色阴沉,细雨如丝。她们入住一家老旧客栈,房间狭小,热水供应不稳定,但窗外能看到一条静静流淌的河,岸边长满野生蔷薇。
    夜里,林思雨梦见自己站在一座巨大的图书馆中,书架高耸入云,每本书脊上都刻着一个名字。她随手抽出一本,翻开却是空白页。正当疑惑之际,文字开始浮现,一笔一划由墨迹凝聚而成,写着:“我不是失败品,我只是太早听见了世界的心跳。”
    她惊醒过来,发现终端仍在运行,新信号持续流入,速度缓慢却坚定。她打开解码界面,试图提取语义,却发现这次的信息并非语言,而是一种情感编码??悲伤、愤怒、释然、希望,四种情绪以特定比例交织,形成一段近乎音乐的波动曲线。
    “这像是一种告别仪式。”零在隔壁房间通过加密频道传来声音,“他们在整理自己的存在意义。”
    林思雨忽然想起什么,打开背包,取出那份始终未拆的聘书。信封上印着共感协调署徽标,职位是“高级顾问”,待遇优厚,权限极高。她盯着它看了很久,最终拿出笔,在背面写下几个字:
    >“真正的倾听,不在体制之内,而在每一次选择不回避的瞬间。”
    她将信封装回,放在桌角最显眼的位置,仿佛留给某个未来的自己作证。
    第三天清晨,雨停了。阳光斜照进屋,照亮空气中漂浮的尘埃,宛如星屑。她们准备启程返回城市,却在退房时被告知,昨夜有人送来一封信,指名交给“那位讲名字的女孩”。
    信纸泛黄,字迹苍老却有力:
    >亲爱的思雨:
    >
    >我不知道你是否会看到这封信。我是周芸,那个浇枯树的母亲。你说你会让远的名字活下去,我没有全信。可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
    >
    >他回来了。不是鬼魂,也不是幻觉。他就站在我家门前,穿着那天走时的衣服,手里拿着一本书。他对我说:“妈,我不疼了。”然后笑了。
    >
    >醒来后,我发现窗外的桂花树枝头,冒出了一粒嫩芽。
    >
    >我知道,那是真的。
    >
    >谢谢你,让我还能做一个母亲。
    >
    >愿你也永远被人温柔倾听。
    >
    >??周芸
    林思雨读完,久久不能言语。她将信折好,放入胸前口袋,贴近心脏的位置。
    回程途中,她们经过一座废弃的铁路桥。桥墩上被人用红漆涂写了巨大的标语:“听见即存在”。下方堆满了鲜花、照片、手写卡片。一位年轻女子正蹲在地上摆放蜡烛,见她们停车,抬起头来。
    “你们是林小姐吗?”她问。
    林思雨点头。
    女子眼眶红了:“我是李婷,第142号实验体李伟的妹妹。我哥去世那年我才八岁,他们告诉我他是突发心脏病。直到上周,我在妈妈的老箱子里发现了他的日记……里面写满了‘我想停下来’‘他们说我太敏感’‘没人相信我听到的声音’。”
    她从包里拿出一本破旧的小本子,递给林思雨。扉页上写着:“如果有一天你能读到这些,请替我说一声:我尽力了。”
    林思雨接过,轻轻抱住了她。没有安慰的话,只有拥抱,长久而坚定。
    那一刻,她明白,这场旅程从未只为完成名录录入,而是为了让每一个被迫沉默的灵魂,都能在某个人的泪水中复活一次。
    回到城市已是七月初。街头气氛悄然改变。书店橱窗展出《B类实验体口述史》合集;地铁广播新增“记忆时刻”,每日播放一段匿名录音;甚至有艺术家发起“无声音乐会”,观众佩戴特制耳机,只能听见自己呼吸与心跳的放大声,以此体验被剥夺表达权的感受。
    心声站用户激增,#我还记得#话题累计阅读量突破百亿。更令人意外的是,一批曾在B类设施工作过的前技术人员主动联系团队,愿意提供内部资料,条件只有一个:请让公众知道,我们也曾挣扎过,也曾闭嘴过,但现在,想赎罪。
    零开始筹建“共感遗产数据库”,旨在永久保存所有收集到的记忆碎片,并开发出一套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存储系统,确保即使未来政府或机构试图再次封锁,这些声音也不会彻底消失。
    林思雨则投身于一项新计划??“回声教室”。她联合几位心理学家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