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十五章一座城的抗战史诗(第1/2页)
1937年深秋的成都,寒风裹挟着细雨掠过督军府飞檐。一辆黑色轿车碾过青石板路,停在朱漆大门前。身着藏青色中山装的吴玉章扶着车门缓缓起身,灰白鬓角被雨水打湿,手中牛皮公文包的金属扣泛着冷光。他仰头望着门楣上斑驳的“忠勇“匾额,二十年前在此处筹划保路运动的记忆突然翻涌——那时他与刘将军都是热血青年,而今却要在山河破碎时重逢。
省**刘将军早已在会客厅等候。八角铜火盆噼啪作响,映得两人脸上的皱纹如同刀刻。刘将军军装上的勋章蒙着层灰,肩章处还残留着淞沪战场的硝烟。“永珊兄,你我都老了。“他声音沙哑,伸手去接吴玉章的伞,却在半空顿住——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与二十年前击掌盟誓时相比,多了数道狰狞的疤痕。
吴玉章望着窗外雨幕中匆匆而过的伤兵担架,对刘将军说:“我这次代表延安回四川就是和将军商榷抗战之事,第十八集团军已经开赴山西前线,新编第四军也在积极组建中“话音未落,刘将军突然剧烈咳嗽,指缝间渗出的血丝落在青瓷茶盏里,晕染开暗红的涟漪。
刘将军放下茶盏,瓷底与红木桌面撞出清脆声响,“吴老,您看看这个。“他颤抖着翻开牛皮卷宗,淞沪会战的伤亡统计表上,红笔批注的“全军覆没“字样刺得人眼眶生疼,“26师出征时8000壮士,如今能拄着拐杖回来的不足千人。战士们穿单衣踏草鞋,用汉阳造对抗三八大盖,有的连队整建制填进了战壕......“
吴玉章的手指深深掐进掌心。统计表上,某行用蓝墨水标注的“五宝镇张思宇部“令他呼吸一滞——那是当年与他并肩发动荣县起义的老战友。记忆突然闪回1911年的秋天,张思宇挥舞着大刀冲在最前面,年轻的面庞上溅满清军的血,却笑得比朝阳还灿烂。
“还有个消息......“刘将军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从抽屉深处取出染血的牛皮日记,“思宇兄在上海牺牲了。“泛黄纸页间滑落张照片,照片里穿长衫的青年倚着盐井天车,背后是自贡特有的晒盐竹架。吴玉章颤抖着拾起,照片背面张思宇的字迹依然清晰:“待革命功成,当与诸君共饮釜溪春。“
“10月23日,蕴藻浜阵地。“刘将军哽咽着念起日记残页,“为了消灭日军狙击手,思宇兄突然跃起吸引对方,自己却......“他猛地起身撞翻座椅。
吴玉章踉跄扶住桌沿,眼前浮现出张思宇最后时刻的画面:那个总爱用竹笛吹奏《梅花三弄》的书生,在枪林弹雨中如离弦之箭般扑向死神。他想起去年在延安收到的信,张思宇在信中写道:“若有战,召必回,誓与日寇决死。“此刻信纸仿佛化作漫天血雨,将1911年荣县城头飘扬的铁血十八星旗染得通红。
“思宇兄的遗物里,有封写给您的信。“刘将军摸出皱巴巴的信封,火漆印已在战火中融化。吴玉章展开信纸,熟悉的字迹跃然纸上:“永珊兄,当年五宝镇举义时,您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今日寇肆虐,弟愿做那扑火的飞蛾......“墨迹在某处晕染开来,不知是泪水还是雨水。
会客厅陷入死寂,唯有雨声敲打窗棂。吴玉章将信贴在心口,忽然想起张思宇最爱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年他们在自贡文庙诵读此句时,墙外的盐井天车正吱呀转动,而今那些熟悉的身影,却永远定格在了异乡的土地上。
“川军不能再这样打下去了。“吴玉章攥紧信纸,指节发白,“我回自贡后,定要发动民众......“
“发动民众?“刘将军苦笑,从卷宗底层抽出张照片——淞沪战场上,川军战士们用麻绳将手榴弹捆在身上,与日军坦克同归于尽。“吴老,您看这些娃娃,他们连件像样的棉衣都没有......“
雨声渐急,火盆里的炭块突然炸开,迸出的火星照亮墙上的川军布防图。吴玉章望着地图上那些用红笔圈出的沦陷区,想起张思宇日记里最后的字迹:“吾辈虽死,山河必存。“他伸手覆上地图,仿佛要抚平那些破碎的山河,沙哑的声音在空荡的会客厅回响:“我们这代人,是踩着血泊走过来的。如今就算流尽最后一滴血,也要给子孙后代杀出条活路。“
刘将军突然立正,抬手行军礼,军帽檐上的雨水顺着脸颊滑落:“请吴老转告延安,川军不退,川人不死!“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跨越二十载光阴,当年保路运动的热血与此刻抗战的决心在此刻交融,化作穿透雨幕的光芒。
深秋的自贡,夜幕如墨。吴玉章坐在颠簸的汽车里,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沉闷的声响。望着车窗外熟悉又陌生的街景。离家多年,这座因盐而兴的城市依然弥漫着咸涩的卤香,但街道上多了行色匆匆的百姓,店铺门口张贴着醒目的抗战标语。车窗外,店铺早早卸下门板,偶有零星的煤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