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一座城的抗战史诗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灯在街角摇曳,宛如这座城市疲惫的眼睛。寒风裹挟着浓烈的盐卤气息扑面而来,这熟悉的味道此刻却显得格外苦涩——曾经热闹非凡的盐都,如今被战争的阴云压得喘不过气。
    司机老李小心翼翼地问道:“吴先生,要在茶馆歇脚吗?“
    吴玉章摇摇头:“直接去区公所。“他望着窗外紧闭的商铺,想起刘将军展示的那封沾满血迹的家书,心中泛起一阵绞痛。路过一家布庄时,他瞥见门板上用红漆写着“川军必胜“的标语,字迹未干,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刺目。
    车停在自流井区公所门前,吴玉章掀开布帘,踩着湿漉漉的石阶快步走上台阶。区公所的天井里,几株老桂花树正在开花,香气混着空气中的寒意,让他不由得裹紧了身上的灰布长衫。
    “吴先生!“闻讯赶来的区长快步迎上,“您可算回来了!百姓们都盼着听您说说前线的情况。“
    吴玉章点点头,目光扫过天井里堆积的募捐箱,里面零零散散有些铜钱和银元。“安排个地方,我要给大家讲讲。“他声音低沉却有力,“要让每一个自贡人都知道,我们的子弟正在前线流血牺牲。“
    “准备礼堂,明日召开民众大会。“吴玉章解下围巾,“能来多少人,就叫多少人。“
    次日清晨,自流井区公所礼堂外早已人头攒动。天还未亮,就有百姓举着火把从城郊赶来,队伍蜿蜒如一条火龙。礼堂内,长条凳被挤得满满当当,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富商们穿着绸缎长衫,手中攥着账本;盐工们肩上盐霜,草鞋上沾满泥浆;学生们抱着笔记本,眼神中透着焦虑与期待。
    当天下午,自流井大戏院座无虚席。戏台上挂着“抗战到底“的横幅,台下挤着各色人等:头戴瓜皮帽的富商,系着围裙的盐工,背着书包的学生,还有裹着小脚的老太太。吴玉章站在戏台上,望着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群,心中涌起一阵热浪。
    八点整,吴玉章在众人的注视中走上讲台。他身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虽然面容疲惫,眼神却如火炬般明亮。讲台后方,“抗战到底,还我河山“的标语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乡亲们!“吴玉章的声音低沉而有力,礼堂瞬间安静下来,“我刚从成都来,见到了刘将军。他让我告诉大家——我们的川军子弟,正在淞沪、南京的战场上,用血肉之躯抵挡日寇的枪炮!“
    台下响起一阵骚动。前排的老盐工握紧了手中的烟杆,后排的妇人用帕子捂住了嘴。吴玉章从怀中掏出一叠泛黄的战报,纸张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响声:“26师,参战8000余人,战后仅剩600;145师,师长饶国华......还有我们自贡五宝的张思宇……“他的声音突然哽咽,眼前浮现出刘将军展示的那张黑白照片——饶国华将军自尽前,在战壕里写下的绝笔信。
    “他们穿的是单衣,踏的是草鞋,用的是汉阳造!“吴玉章提高声调,“但他们没有后退一步!因为他们知道,身后是我们的自贡,是我们的四川,是四万万同胞的家园!“
    说到这里,吴玉章的声音哽咽了。他想起与刘将军会面时看到的那些惨烈照片:断壁残垣中,川军战士们穿着单衣薄鞋,用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的坦克和炮火;有的士兵冻僵在战壕里,手里还紧紧握着步枪。
    台下响起一阵骚动。前排的盐工老王突然站起来:“吴先生,您说我们该咋办?“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吴玉章振臂高呼,“我们自贡是千年盐都,祖辈们能凿穿千米盐井,今天我们就能凿穿日寇的胸膛。
    礼堂里响起压抑的啜泣声。一个穿粗布棉袄的年轻人突然站起来:“吴先生,我弟弟也在川军,他已经三个月没消息了......“话音未落,旁边的老人也跟着哭出声:“我儿子临走时说,不打跑鬼子就不回家......“
    吴玉章的眼眶湿润了。他想起张思宇牺牲的消息,想起那些在战场上倒下的年轻面孔。深吸一口气,他继续说道:“战争是残酷的,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当年,我们的祖辈能在坚硬的岩层中凿出盐井,今天,我们就能凿穿日寇的防线!“
    这时,后排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在孙女的搀扶下颤巍巍站起:“吴先生,我家儿子在前线,我能为他做点什么?“她的声音颤抖,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泪水。
    整个礼堂陷入寂静。吴玉章走下讲台,来到老妇人面前,握住她粗糙的手:“大娘,您儿子在前线拼命,我们在后方也要尽一份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哪怕是一针一线,都是对子弟兵的支持!“
    这句话仿佛点燃了***。礼堂里顿时沸腾起来。
    “我捐五十石黄谷!“盐商王老板第一个站起来,“这些粮食,能让战士们多吃几顿饱饭‘’
    话音未落,后排一位头戴毡帽的老者颤巍巍站起:“我捐二十石黄谷!“他的声音在寂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