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徒弟们劝他休息,他总说:“我修了半辈子房子,绝不能让战士们睡在危房里。“
最棘手的是排水系统。训练营地势低洼,一下雨就积水。周梅森带着徒弟们开挖排水沟,硬是用铁锹在冻土里刨出半人深的沟渠。有天夜里突然下冻雨,他披着蓑衣守在工地,指挥工人加固沟渠堤坝。黎明时分,徒弟们发现他靠在泥墙上睡着了,眉毛和胡子上挂满冰碴。
采石场与训练营之间,运送石料的独轮车络绎不绝。兰三喜看着自己开采的石头变成坚固的营房,粗糙的手掌重重拍在石墙上:“这些石头能挡子弹!“他特意在一块条石上凿下自己的名字,“等打完仗,让后人知道,五宝镇的石匠不是孬种!“
周梅森验收最后一间营房时,发现墙角有块砖没砌严。他二话不说抡起瓦刀,将整块砖撬下来重砌。徒弟不解:“就半指宽的缝,不碍事吧?“老匠人眼睛一瞪:“打仗讲究寸土必争,修房子就得寸砖必严!“当他把新砖嵌入墙缝时,冻僵的手指被瓦刀划出鲜血,在青砖上留下暗红的印记。
冬至那天,第一批新兵住进了新营房。兰三喜和周梅森蹲在营房外,看着年轻的战士们在操场上列队。寒风中,崭新的营房像沉默的卫士,青石墙基与灰瓦飞檐在阳光下泛着冷硬的光。两个老匠人对视一眼,布满血丝的眼睛里闪着泪光——他们知道,自己筑起的不仅是遮风挡雨的房子,更是保卫家园的钢铁长城。
一个月后,吴玉章再次到校场视察。眼前的景象让他眼眶发热:曾经松散的队伍,如今步伐整齐如一人;新兵们的刺刀寒光凛凛,喊杀声震得屋檐下的冰棱簌簌掉落。李彬展示着新兵们的训练成果,特别让几个盐工出身的士兵演示如何用盐袋制作简易沙袋工事。
“吴先生,这些娃娃学得快。“杨雪峰擦拭着额头的汗水,“但装备还是太缺。“他指向远处,新兵们用竹竿代替步枪练习刺杀。吴玉章握紧竹杖:“放心,自贡商会已捐出三万大洋,专门购置枪炮。“
深夜,杨雪峰独自在营地巡查。月光下,新兵们蜷缩在草垫上熟睡,有的还紧握着木枪。他走到陈铁柱的铺位前,替他掖好滑落的薄被。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与釜溪河的浪涛声交织,仿佛是这座城市的脉搏在跳动。
三个月的训练进入尾声,新兵们迎来了最后的考验——实弹射击。靶场设在郊外的荒山上,当第一声枪响划破天际时,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杨雪东背着急救箱穿梭其间,却比任何人都紧张,生怕有人受伤。
李彬亲自给成绩优异的新兵颁发勋章——这些勋章是用自贡百姓捐献的银器熔铸而成。“记住,这不是荣耀,是责任。“他将勋章别在新兵胸前,“等你们到了前线,这些勋章会变成敌人的噩梦。“
离别的日子终于来临。出征前一晚,自贡百姓自发组织了壮行会。校场坝里挂满红灯笼,戏台上川剧演员唱着慷慨激昂的《单刀会》。陈铁匠将新打造的佩刀塞进儿子手中,刀刃上刻着“保家卫国“四个字;周梅森的妻子抱着刚出生的孩子,泪水打湿襁褓:“等你爹打跑鬼子,咱们一家好好团圆。“
杨雪峰站在队伍最前方,看着身后整齐列队的新兵。这些曾是盐工、书生、农夫的年轻人,如今眼神坚毅如钢。吴玉章走上前来,将一面绣着“盐都子弟,抗战先锋“的锦旗交到他手中:“雪峰,把这些孩子安全带回来。“
黎明时分,军号声响起。新兵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出城门,杨雪东追着队伍跑了好远,直到哥哥的背影消失在晨雾中。他擦干眼泪,转身跑回
家,背着他早就准备好的背篓,沿着部队行进的道路追了上去。
自贡的盐卤依然在沸腾,就像这座城市的热血永远不会冷却。杨雪峰、李彬和他们训练出的新兵们,将带着盐都人民的期望,奔赴那片烽火连天的战场,用生命书写属于他们的抗战传奇。
杨雪峰万万没想到,在他带着川军队伍出发后不久,杨雪东也偷偷的跟着队伍出发了,他知道哥哥不会要他去,因为他也要去打鬼子,给张思宇叔叔报仇,所以留了个心眼,躲在后面偷偷的跟着队伍,杨雪东这一去,将书写这位少年传奇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