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一座城的抗战史诗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静的戏院里格外清晰,“我儿子在川军,他写信说,前线缺粮......“
    我捐五十块大洋!“一位绸缎庄老板跟着站起。
    “我把铺子抵押了,能换多少算多少!“
    捐款声此起彼伏,像潮水般涌来。戏院里,人们开始翻找口袋里的钱,有的摘下身上的玉佩,有的解下金戒指。一位穿着补丁衣服的老太太挤到台前,将一个蓝布包裹郑重地放进募捐箱:“这是我攒了十年的养老钱,给娃娃们***......“
    “我捐店铺!“绸缎庄的老板娘摘下翡翠镯子,“只要能打鬼子,这些身外之物算什么!“
    学生们纷纷掏出零花钱:“这是我们的伙食费,给战士们***!“
    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乞丐拄着拐杖挤到台前,将破碗里的几个铜板倒进募捐箱:“我没别的,这些钱给娃娃们买口水喝......“
    吴玉章看着这一幕,泪水夺眶而出。他想起在延安时,毛**说的那句话:“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此刻,自贡的百姓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分量。
    当天下午,自流井大街上排起了望不到头的长队。盐商们雇来马车,车上装满整箱的银元;伙计们推着独轮车,上面堆满铜钱;妇女们抱着首饰盒,里面是传家的金镯玉佩;就连孩子们也拿着攒下的糖果钱,郑重地放进募捐箱。
    “这是我爷爷留下的金条,捐了!“
    “我把祖宅抵押了,能换多少是多少!
    在一家绸缎庄门口,一位身着旗袍的妇人摘下脖子上的珍珠项链,又取下金戒指,轻轻放进捐款箱:“这是我结婚时的嫁妆,就当给前线的将士们***了。“她的动作轻柔,眼神却无比坚定。
    消息迅速传遍全城。富荣东西两场的盐商们在王爷庙召开紧急会议,当场认捐二十万大洋;盐工们自发组织“献金队“,将一天的工钱全部捐出;妇女们成立“缝衣队“,连夜赶制棉衣棉鞋;学生们走上街头,用快板、话剧宣传抗战。
    夜幕降临,区公所的募捐处依然灯火通明。工作人员们忙着清点捐款,算盘珠子拨得飞快。墙角堆满了粮食、衣物和各种物资,募捐箱换了一个又一个,还是装不下源源不断涌来的捐款。
    吴玉章站在窗前,望着灯火通明的街道,耳边回响着此起彼伏的捐款声。这座因盐而生的城市,此刻正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最壮丽的抗战诗篇。他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有这样的人民,中国不会亡,抗战必将胜利!
    接下来的日子里,吴玉章马不停蹄地奔走在自贡的大街小巷。他去盐场,站在高高的天车下,对着忙碌的盐工们演讲;他进学堂,给孩子们讲述抗战故事;他甚至走进茶馆,在说书声中向茶客们宣传募捐。
    在张家沱盐场,上千名盐工聚集在晒盐坝上。吴玉章站在盐堆旁,身后是高耸的井架和忙碌的盐灶。“兄弟们!“他的声音混着盐卤的气息,“我们的双手能熬出白花花的盐,就能造出打鬼子的枪炮!“
    盐工们群情激奋。老盐工陈德发解开衣扣,露出胸口被盐卤灼伤的疤痕:“我捐三个月工钱!“他的喊声激起阵阵回响,“捐三个月工钱!“的声浪在盐场回荡。
    在自流井老街,吴玉章走进一家老字号钱庄。掌柜的周先生早已在门口等候,身后跟着几个伙计,抬着沉甸甸的木箱。“吴先生,这是我们钱庄全体同仁的心意。“周先生打开木箱,里面整整齐齐码着银元,“共一万大洋,全部捐给前线!“
    消息迅速传遍自贡。富荣东西两场的盐商们自发组织起来,在王爷庙召开募捐大会。庙宇的戏台上,悬挂着“保家卫国“的巨幅标语。盐商们竞相认捐,场面热烈非凡。
    就在募捐活动如火如荼进行时,一件感人的事情发生了。自流井的妇女们自发成立了“妇女抗日后援会“。她们走街串巷,动员姐妹们捐款捐物。在一所老宅里,二十多位妇女围坐在一起,有的摘下金戒指,有的拿出陪嫁的首饰。
    “姐妹们,这些身外之物算什么?“会长李太太举起一只金镯子,“只要能打跑鬼子,让我们的孩子不再受苦,什么都值得!“
    姐妹们,这些身外之物算什么?“会长李太太举起一只金镯子,“只要能打跑鬼子,让我们的孩子不再受苦,什么都值得!“
    短短几天,妇女们就捐献了784只金戒指、10双金镯、2双金簪,还有大量的银器和布料。这些首饰被仔细登记造册,连夜送往募捐处。
    在吴玉章的感召下,自贡的青年学生们也行动起来。他们组成宣传队,走上街头,用快板、话剧等形式宣传抗战。在釜溪河畔,一群学生举着自制的标语,齐声高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抗战到底!“
    最让人感动的是那些普通百姓。在乡下,老农们推着装满粮食的独轮车,走几十里路来捐款;在街上,卖菜的小贩把一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