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暗为弟弟的勇气感到骄傲。这个从小在自己庇护下长大的弟弟,如今为了家国大义,毅然踏上这条充满艰险的道路。
1938年初,凛冽的寒风裹挟着战火的硝烟,在华夏大地肆虐。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着祖国的山河,局势愈发紧张,整个中华大地都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下。
在四川盆地,李彬和杨雪峰接到了开赴鲁南台儿庄地区的命令。消息传开,川军将士们群情激昂,纷纷摩拳擦掌,渴望奔赴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李彬,这位身材魁梧、眼神坚毅的川军将领,站在点兵场上,望着眼前士气高昂的士兵们,心中满是感慨。他深知,此去征程漫漫,生死未卜,但保家卫国的重任,容不得他有丝毫退缩。
杨雪峰穿梭在士兵中间,检查着大家的装备,一边鼓励着士兵们,一边默默记挂着每一个细节。此时的川军,装备简陋,士兵们大多穿着单衣,脚上的草鞋在寒风中显得格外单薄,武器也多是老旧的步枪,但这些都无法磨灭他们眼中炽热的报国决心。
第二天清晨,部队整装待发。杨雪东站在队伍的末尾,紧紧攥着自己的水壶。他的脚上穿着一双新草鞋,是昨晚陈铁锤熬夜给他编的,鞋面上还细心地用红绳系了个结。
“出发!“随着一声令下,队伍浩浩荡荡地离开了成都。杨雪东迈着轻快的步伐,跟在队伍后面。一开始,他还兴奋地东张西望,对沿途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但很快,漫长的行军就让他尝到了苦头。
随着一声令下,川军部队踏上了征程。他们沿着崎岖的山路,日夜兼程。一路上,道路泥泞不堪,许多地方甚至没有像样的公路,士兵们只能徒步前进。沉重的装备压在肩上,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但没有一个人掉队,没有一个人喊累。
队伍路过一个个村庄,当地的百姓听闻川军是去打鬼子的,纷纷自发地来到路边,为他们送上食物和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颤颤巍巍地将手中的馒头递给士兵,眼中含泪说道:“孩子们,吃饱了好打鬼子,俺们等你们胜利归来!”士兵们接过食物,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更加坚定了他们奔赴前线的决心。
夜晚,队伍在荒野中扎营。寒风呼啸,吹得帐篷呼呼作响。士兵们围坐在篝火旁,分享着一天的见闻。有的士兵拿出随身携带的家书,借着篝火的微光,轻声念给同伴们听。那字里行间,满是家人的牵挂和对胜利的期盼。
山路崎岖难行,碎石硌得脚掌生疼。杨雪东咬着牙,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又被冷风一吹,寒意刺骨。但每当他想要放慢脚步时,总能看到不远处哥哥骑马巡视的身影,那身影仿佛带着一股无形的力量,支撑着他继续前行。
中午休息时,杨雪东主动帮着分发干粮。他把自己那份省下一半,悄悄塞给了队伍里年纪最小的新兵。“吃吧,吃饱了才有力气走路。“他笑着说,仿佛自己一点都不饿。
夜晚宿营,杨雪东总是最后一个休息。他帮着搭帐篷、烧水,还学着兰三喜的样子,用草药给受伤的士兵敷伤口。月光下,他认真的模样,让不少老兵都为之动容。
李彬和杨雪峰也没有休息,他们聚在一起,研究着地图,商讨着行军路线。李彬指着地图上的一处险要之地,说道:“这里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如果日军在此设伏,我们必然会遭受重创,必须小心谨慎。”杨雪峰点头表示赞同,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派出侦察兵提前探路,确保安全后再通过。”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制定出了详细的行军计划。
一天傍晚,队伍在一个小村庄外扎营。杨雪东跟着几个老兵去村里找柴火,却发现村子里只剩下老弱妇孺。原来,青壮年都已经被抓去当兵,或是逃荒去了。看着村民们饥寒交迫的样子,杨雪东偷偷把自己的口粮分给了他们。
“雪东,你在干什么?“杨雪峰不知何时出现在身后。
杨雪东有些慌张:“哥,他们太可怜了......“
杨雪峰沉默了一会儿,从怀里掏出自己的干粮,递给弟弟:“去,再给他们送点。“看着弟弟欢快跑去的背影,杨雪峰嘴角微微上扬。
在漫长的行军途中,杨雪东渐渐适应了艰苦的生活。他学会了在野外辨别方向,学会了用竹筒取水,还学会了简单的包扎和急救。他不再是那个需要人照顾的少年,而是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十六章征途漫漫(第2/2页)
有一次,队伍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山路变得泥泞不堪,不少士兵滑倒摔伤。杨雪东毫不犹豫地冲上前,搀扶着受伤的战友。雨水打在他的脸上,模糊了视线,但他依然坚定地往前走。
“小心!“杨雪峰的喊声突然响起。杨雪东抬头,只见一块巨石正从山上滚落下来。千钧一发之际,他用力将身旁的战友推开,自己却被石头擦到了手臂,鲜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