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征途漫漫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干草。
    “你怎么在这儿?!“杨雪峰冲上前抓住弟弟的衣领,却摸到少年单薄的肩胛骨硌得手掌生疼。杨雪东被拎得双脚离地,却梗着脖子毫不畏惧:“哥,我从自贡就跟着队伍,一路上给伤员换药、帮火夫砍柴,比那些新兵蛋子都能干!“
    记忆突然闪回出发那日,杨雪东躲在送行军礼的人群里,把自己藏在老槐树后面的画面。杨雪峰只觉得太阳穴突突直跳,从军十年,他见过太多生离死别,却从未想过要把亲弟弟带上战场。“胡闹!这是去打仗,不是过家家!“他的吼声惊得拴在屋檐下的战马扬起前蹄。
    杨雪**然挣脱束缚,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展开后,里面是半块硬得硌牙的锅盔,还有几颗用盐巴腌过的咸菜。“这是路上省下来的,“少年的声音带着哭腔,“你总说川军打仗靠的是盐劲,我身上的盐,可不比他们少!“
    月光从窗棂间漏进来,照亮杨雪东脖颈处的伤口——那是帮炊事班背铁锅时被烫伤的。杨雪峰的手指颤抖着抚过那些伤痕,想起十二岁的杨雪东在自贡街头卖盐巴,被军阀的马弁打翻盐筐时倔强的眼神。
    “你给我听好了,“杨雪峰终于松开手,声音低沉得可怕,“从今天起,你就是团部勤务兵。每天天不亮起来喂马、烧水,伤员的绷带要洗得干干净净,少一粒盐巴我都拿你是问!“杨雪东眼睛突然亮了起来,啪地立正敬礼:“保证完成任务!“转身时,少年偷偷抹了把脸,却被杨雪峰看得真切。
    深夜,杨雪峰独自坐在团部办公室。案头摆着刚送来的作战地图,豫鲁平原的轮廓在油灯下显得格外刺眼。窗外传来此起彼伏的鼾声,他知道,那些疲惫不堪的弟兄们,正枕着步枪和衣而眠。突然,门被轻轻推开,杨雪东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姜汤进来,碗里还飘着几片珍贵的姜片。
    “哥,这是火夫大叔特意留的。“少年把汤放在桌上,“他们说,你已经三天没合眼了。“杨雪峰望着弟弟单薄的背影,想起出发时自贡百姓塞进行囊的盐巴——那些凝结着祝福的粗盐,此刻或许正混着汗水,渗进每个川军将士的衣衫与伤口。
    成都的秋夜带着寒意,远处传来更夫敲梆子的声音。杨雪峰喝了口姜汤,咸涩的味道在舌尖散开。他铺开信纸,借着微弱的灯光写下家书。笔尖悬在纸上许久,最终只写了短短一行:“家中一切安好,勿念。“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时,北较场再次响起激昂的军号。杨雪峰站在点将台上,看着整齐列队的157团将士。杨雪东站在在队伍里,正踮着脚往这边张望。陈铁锤扛着修好的重机枪,周梅森在给士兵们分发新领的弹药,兰三喜则在教新兵如何用绑腿制作简易担架。
    “弟兄们!“杨雪峰的声音响彻演兵场,“从今天起,我们就是第二十二集团军的一把钢刀!不管前面是东洋鬼子,还是刀山火海,我们川军......“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熟悉的面孔,“我们盐都的汉子,绝不后退半步!“
    掌声如雷响起时,杨雪峰看见杨雪东涨红着脸拼命鼓掌,眼中闪烁着骄傲的光芒。秋风掠过校场,卷起几片泛黄的梧桐叶,却吹不散这支来自盐都的队伍身上,那股浓烈的、带着咸涩与热血的气息。
    成都的深秋,银杏叶铺满了少城街巷。杨雪峰站在北较场营房的台阶上,望着远处忙碌的士兵们正在整理行囊。寒风掠过他的衣角,带着一丝凉意,却吹不散他眉间的忧虑。
    “哥!“清脆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杨雪东背着一大捆柴火,小跑着过来。少年的脸庞被风吹得通红,鼻尖上还沾着些许煤灰,粗布军装对于他来说显得过于宽大,松垮垮地挂在身上,但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
    杨雪峰伸手接过柴火,重重地叹了口气:“不是让你去帮伙房烧火吗?怎么又跑出来了?“
    “我把火生好了!“杨雪东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而且我还学会了用盐水给伤员清洗伤口,他们都说我做得比医官还好!“他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仿佛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杨雪峰看着弟弟稚嫩却坚定的脸庞,心中五味杂陈。自从杨雪东跟着部队来到成都,这小子就像个小尾巴一样,总是跟在自己身边。无论是帮伤员换药,还是给战马喂料,他都抢着去做,从不喊苦喊累。
    “你这小子,非要跟着来,吃得了这苦吗?“杨雪峰故意板起脸,“接下来的路可不像在成都城里这么轻松,要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还随时可能遇到危险。“
    杨雪东胸脯一挺,眼神中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哥,你能行,我也能行!我要和你们一起打鬼子!你别忘了,我在自贡的时候,天天跟着盐工们干活,挑盐巴、背麻袋,什么苦没吃过?“说着,他撸起袖子,露出虽然纤细但结实的手臂,“你看,我有力气!“
    杨雪峰无奈地摇了摇头,伸手轻轻敲了敲弟弟的脑袋:“就你嘴硬。“但他心里,却暗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