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一段是个总标。「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
这个因果的道理,什么叫因果呢?就是这一切的境界这种现象,不管是快乐、痛苦这种果报,它的出现绝对不会是凭空出现的,不会自然而有,也不是上天创造的。怎么会有呢?就是有它的因地,它的业力,背后有它的业力,所以因就是这个能够招感的业力,这个果报是所招感,叫因果。这种理论,不管是世间的圣人,孔子、孟子,他在世间法上是治理天下,治国平天下,或者是出世间的圣人,佛陀度化众生,都是以这个因果当作主要依止的理论,这是一个总标。换句话说,不管是世间的圣人、出世间的圣人,都是认同因果的道理。这以下就
第二段别释,跟着佛法、跟世间法把它各别解释,先看佛法。「约佛**,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
站在佛法的角度,当然是广泛的讲十法界,这个佛法讲因果是讲十法界。他为什么做人呢?因为他修五戒、十善。他为什么到三恶道去呢?因为他内心当中,积集很多的杀盗淫妄的罪业,不是上帝要他到三恶道,是他的恶业让他去的。他为什么成就阿罗汉呢?因为他的内心有四谛、十二因缘的这种智慧。他为什么成佛呢?因为他有菩提心跟六波罗蜜的功德。就是这各式各样的因地,招感各式各样的果报,所以佛法讲「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简单的说是这样,不过这个我们应该要详细说明。看附表第九。
附表九—「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
(一)因果之理论
这个因果理论,可以说佛法就是讲「因果」这两个字,应该要简单的说明一下。
因果的理论,我们先看这个业。这个业是约着因地来说,能招感,它有招感性。什么是业呢?身口意的造作行为,就是你身体的一个动作。譬如说,你拜佛,这是一个动作;你用身体去打人,这也是一个动作。就是各式各样的动作,这种身的造作行为。
其次,口的造作行为。你嘴巴讲一句话,去骂人;或者去赞叹别人,这个是口的动作。
其次就是你的意业,这个意业是指的这个起心动念,特别指的第六意识的思心所。不过这个地方要说明,唯识学解释这个「业」,一定要有意业做支持,一定要有这个意识的引导,才能构成业。
譬如说,一棵苹果树,苹果它从树上掉下来,它也是一种活动,这也是造作,它也不是一种寂静状态。但是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不能构成业,它不是业;这个山河大地也是有运转;地球是绕着太阳转;我们身体的细胞,也剎那剎那生灭,这些的造作都不是业,不能讲业,因为它没有第六意识的思心所的引导。简单来说,它没有一个能造作者,所以不能构成业。所以这个地方的业,一定要有一个意识的引导,第六意识的引导,这个地方要注意,我们对业的定义要有清楚。
这个第六意识的引导,可能是善念的引导,也可能是恶念的引导。你这样子造作以后,当然这个事情是剎那剎那生灭就过去,你去做一件善事,或做一件坏事,这种造作当然是一种无常的生灭法。但是你造作以后,这个事情不是算了,不是。你正在造作的时候,它有一种熏习的力量。这个熏习,我们讲一个譬喻,譬如说,一朵花,它本身有香气,它不但有香气,你的身体跟它接触以后,它的香气能够熏习你的衣服,使令你的身体也有香气,这个叫熏习。这个业亦复如是,你的身口意的活动以后,它能够去熏习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这个识,就是一个明了,明了性,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在唯识学上说,我们这一念心有粗的明了性跟细的明了性。粗的明了性,就是你现在能够听闻佛法,了别法义的第六意识,你造业都是靠它,这是一个粗的。但是这个粗的明了性,它本身是生灭相的,它有时候起现行;有时候不起现行,本身没有这种库存的功能,它不能保存这个业力,它只负责造业,造完以后,它什么都不管。
这个业造作以后,谁保存呢?就是那个微细的心识,你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明了的心识,就是第八识,它会老老实实的把你一生当中,乃至于过去生所造的业都保存下来,一点都失不掉,一点都不会漏失掉,这是第八识。
它用什么方式保存呢?就是一个种子。我们听到种子,不要以为它是一个有自体的东西,不是,它只是一种功能。唯识学解释种子说:以本藏识,亲生自果差别功能,它是在这个第八识当中,有一种能够招感果报的功能,可能招感可乐果报,或者招感不可乐果报这种功能。
这种功能在唯识学有两种:一个是异熟,异熟的功能;第二个是等流。我们先看
一、异熟性
「谓有漏善及不善法所招感自相续异熟生无记。」
就是你的有漏,你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