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转变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金刚经所谓:「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转变由心」之义也。】
—与卫锦洲书—
好,前面的一科是说明因果的道理,这个地方是讲到因果转变的方法。我们把它分成三段来说明,先看
第一段、「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这是一个总标,印祖一开始就引圣言量说明。说这个世间上,有菩萨跟众生的两类:这个菩萨就是觉有情、觉悟的人;一个是没有觉悟的人。一个觉悟的人跟没有觉悟的人,他们两个的思想跟行为,会有所不同。什么不同呢?
「菩萨畏因」,站在菩萨的角度,他会注意他的身口意的造作,就是他的因地。这个身口意的造作,以大乘佛法来说,他会特别注意「意」业,你造作这件事情的动机是良善的、是邪恶,是由良善的因地发动出来、还是邪恶的念头发动出来这件事情,菩萨是会注意这件事情,就是注意因地,当然这个是一个觉悟的众生,他有这样子的一个情况。
颠倒的众生是怎么回事呢?颠倒的众生,他造因地,他不在乎,他也不管是善念、恶念,反正他就随顺他的习气去做事。他造因的时候不在乎。他什么时候在乎呢?他得果报的时候在乎。就这个果报,我怎么利用这个地理、或者算命、或者是求神、各式各样的方便,使令我这个果报能够转变一点,离苦得乐。就是在这个果报上下功夫,但造因地的时候,他不在乎,所以这两种人的做法是不同。
这是一个总标。当然这两种作法不同,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看印祖怎么说。
一、觉悟菩萨
「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
菩萨他对整个业果有正见,他知道因地一定会招感果报,所以他恐怕招感未来的恶果。怎么办呢?「预先断除恶因」,当然恶因主要是意业,这恶念要赶快调伏,因为发动业力的,是你那一念的念头。所以菩萨他对自己的调伏现行烦恼会很在乎!因为这个烦恼不调伏,随时一活动就造恶业,这个事情是很严重的,这个是造罪业的根源,所以要断除。
他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慢慢的罪障消除,善法的功德、一切的波罗蜜慢慢的圆满,布施圆满,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慢慢圆满。当然这整个结果,这个菩萨他能够注意这个缘起,他的生命是增上,他会从「人」的法界,生到「天」的法界,乃至于生到「二乘」,最后总有一天能够成佛。就是说他的生命一定是不断的增上。
二、颠倒众生
这个众生就是愚痴,怎么说呢?
「常作恶因,欲免恶果」。
就是说他不知道这个宇宙人生是有一个轨则的,他认为这个宇宙人生没有轨则。没有轨则,他在造恶因的时候,他就经常造作恶因,这烦恼不调伏,随时就发动烦恼,就造罪业。但是他造了罪业,他的心情呢,「欲免恶果」,他又不希望去得恶果报,那这个是非常矛盾的。
下面讲一个譬喻:「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你又喜欢在太阳下,但是你又不想有阴影,这当然是徒劳奔驰,你再怎么跑阴影都是有、都存在的,就是你造了恶因,这个果报是逃不掉的。这个是印祖把一个觉悟的菩萨,跟一个没有觉悟的众生的情况,做一个总说,再看下一段。
「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
我们学了佛以后,或者没有学佛,只要你不了解宇宙人生缘起的正见,都是一个愚痴的人。这个愚痴的人,他也愿意做一些善业,稍作微善他可能造了一个小小的善业,但是他就想要马上得到大的福报,不是下辈子,我现在就要看到大福报。这种情况一遇逆境,假设他有逆境的出现,他就会说,我做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