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己。
这以上的六种都是作孽之相,过去造的罪业,这个罪业已经累积在心中很久了的征兆,虽然没有得果报,但是它是有这种征兆出现,怎么办呢?
「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这种情况,你应该好好把握生命在的时候「舍旧图新」,好好的尽除罪障、积集资粮,不要再耽误,不要把这一生空过了,因为这个人的生命是能够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最好的果报,所以应该要把握。这个是把这个罪业的相状,先标出来。
这以下就讲到「正示转业之法」。假设我们有前面的六种相状应该怎么办呢?这个讲到改变的方法,佛法是讲可以改变的。这改变有三个方法:第一个是「改过」;第二个「积善」;第三个「谦德」。先看第一个。「改过」应该是从两方面:先从这个内心思想的转变以及行为的转变。先看思想转变。
贰、正示转业之法
(一)改过
一、圆发三心:一、羞耻心。二、畏惧心。三、勇猛心。
一者、「圆发三心」。就是我们在思想上,要发起这三种情况:第一个是「羞耻心」;第二个「畏惧心」;第三个「勇猛心」。这个「羞耻心」在儒家来说,就是你心中要有一种希圣希贤的心。假设你这个人自暴自弃,那谁也救不了你。你心中有罪业,有罪业到三恶道去,你也无所谓,那你无所谓,谁也没办法。你的内心当中,没有想要往生到善处,往生到比较高层次的这种法界的意愿,这个谁也没办法,佛陀救不了你的。所以你第一个要有「羞耻心」,要有希圣希贤的心。
第二个「畏惧心」,前面的「羞耻心」是就着你的这种现生的这种业力的观察;这以下是对望着未来的果报,你对未来的果报要有「畏惧心」。你读读《地藏经》,看到地狱的果报,你就会好好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去改变你的生命。所以这个畏惧就是思惟三恶道的苦,你因为害怕的果报的缘故,你也会害怕你的恶业,而你会主动积极的忏除罪障、积集资粮,避免到三恶道去,「畏惧心」。
第三个「勇猛心」。有了「羞耻心」跟「畏惧心」是不够的,因为你知道这个罪业的可怕,但是你一天拖一天,事情要改,结果因循怠惰,一天过一天都没有改。在《了凡四训》他讲一个譬喻说,它说:我们这个改过修善,就好像这个芒刺在肉,亟需打处。这个芒就是草字头再一个亡,死亡的亡,就是你对于罪业的认识,应该把它观想,就好像一个针刺在你的身体。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针刺在身体,它就会有变化,就是你的身体的肉,会慢慢的肿,乃至于溃烂。你这个事情,针刺在肉体上,你不处理,它一定会愈来愈严重,我们这个罪业也是这样。世间上的事情是:诸行无常,没有一个法是恒常住不变异的,你不是消灭它,它就是增长,所以这个罪业在你的心中,你不消灭它,它一定不断累积,它会累积,就好像这个针刺在身体上,他的痛苦只有增加不会减少,所以「勇猛心」。
这个「圆发三心」,我们有时候想,他为什么能够「圆发三心」呢?他为什么能够羞耻、能够畏惧、能够勇猛呢?这个一定要有正知见,一定要有正见。绝对不是说,他完全没有正见,就能够生起,不可能。
我们看儒家的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路,子路这个人,孔子蛮欣赏他的,这个人非常老实厚道,很有正义感。在《论语》上说子路,他本来是一个野人,野蛮的野,不是说他很凶恶,而是说他这个人,一开始是一个不修边幅的人,不修边幅的人,他见到孔子的时候呢,他的头上是插一根羽毛的,这个手上拿一把剑。他见到孔子,他就问孔子说:「你是干什么?」他说:「我是弘扬这个礼」。答礼的礼、礼节的礼,子路问孔子说:「这个礼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一个人天生本性善良就好,为什么要学礼呢?」子路讲一个譬喻说:南山有竹,斩而射之,入于皮革。这个人譬喻也是好,他说:南山有一种竹,这个竹子很特别,它天生就是很细很长,我把它斩了以后,用那个箭来射,它就能够射到皮革。
孔子就针对他这个譬喻,也讲一句话说,这个箭是很好,但是呢「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说你这个竹子,是的!它天生很好,你这样子射,就能够深入皮革,但是假设「括而羽之」,假设你把这个竹子后面加上羽毛,乃至于「镞而砥砺之」,把这个前面的竹子再把它削尖,你这样子「其入不益深乎?」不是射得更深吗?这子路说:「对!,我的本性善良,我如果再学礼,那就更好。」他就同意,就学礼。学礼以后,他的气质思想就改变。他改变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看他的最后的临终,子路这个人是个有正义感的人,他所效忠的主人,他的主人发动了政变。发动政变失败,被绑起来,他去救他的主人。因为那个时候,他也五十几岁,他是赤手空拳要去救他的主人,结果去的时候,就被对方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