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个武士给杀伤了。杀伤的时候,武士那个刀刺到子路的身上,他倒在地上。子路就坐起来,他讲一句话说:「君子死,冠不免。」一个君子要死的时候,这个帽子不能戴歪。戴正的时候,那个武士就把他给杀死。
    我是在看一本书叫《孔门弟子志行考述》,这个居士姓蔡,他就着这个「君子死,冠不免」,他很多的发挥。他说一个人能够把这个礼学到那么深入,到临命终的时候,他都能够知道「君子死,冠不免」,他说这种一定对儒家的道理有很深的理解,否则不能够发动出这么殊胜的行为出来,不可能。因为我们人是爱着生命的,而他对于「礼」的实践,竟然能够超越他对生命的执着。所以我看了以后,「君子死,冠不免」,这是一个什么境界?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能够念到这种境界,这不得了。
    当然这个就是,或者我们不知道他是凡夫、圣人,起码他要以佛法唯识的判教,这种人假设不是圣位,起码是「胜解行地」,就是在凡位有一个「胜解行地」。他对这个真理,经过他长时间的听闻,跟深入的思惟以后,他生起坚定不移的理解,他有这种胜解力。这种胜解力所发动出的行为,那是无障碍的,他还是凡夫,但是得胜解,所以他能够发动出这种行为,「君子死,冠不免。」所以这个羞耻心、畏惧心、勇猛心,都要依止「正知见」的道理,这个叫做「圆发三心」这个应该是具足的,圆发就是三心具足。这是一种思想上的转变。
    这以下讲到的修行上的行为。
    「渐修三行」在修行上是有次第。
    二、渐修三行:(一)、随事禁之。(二)、明理遣之。(三)、从心灭之。
    (一)「随事禁之」。
    那我们刚开始在断恶的时候,当然是有这种佛法的正见,思惟这个罪业的过患,然后就是勉强自己,这件事不能做、那件事不能做。以佛法说,就是以戒法来摄持我们的身、口恶业,使令自己不要去造罪业,这种是从事相上来对治。
    这个地方《了凡四训》也建议我们说,你可以做一个「功过格」,功过格。你把自己的身三、口四、意三,做一个记录,你今天犯到哪一个业,就画一个黑点,就表示黑业,你今天有几个黑点,就看出你今天有多少个业力。你这样子记录,你能够很清楚的做个检讨,这个就是「随事禁之」,这第一个。
    (二)「明理遣之」。
    前面是一个事修,这个是一个理观。这个理观要以佛法说,就是观察四念处,就是观察我们这个身心世界是不净、是苦、无常、无我。这个意思就是说,前面的断恶是从枝末上来断恶,其实你身跟口是一个枝末,这个水流里面的枝末,这个水流、这个恶、这个黑水,是从哪里流出来呢?你要去探讨,我们为什么会造恶业呢?
    天台宗说我们会造恶业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思惑;一个是见惑。一个是属于思想的颠倒;一个是属于知见的颠倒,这两个是发动恶业的根源。这个思想主要就是爱烦恼,我们对五欲的境界有爱着心,所以这个不净跟苦是对治思惑,你思惟你的身心是不净、是苦恼的,就对治你的思惑。其次你思惟这个宇宙人生都是无常、无我的,这些所谓的五欲的境界,都是生灭变异、生灭性,对治你的见惑。这个不净、苦是对治爱烦恼;无常无我是对治见烦恼。就是从根源上来消除罪业,所以这就是「明理遣之」,这个是更彻底。
    (三)「从心灭之」。
    前面的两个事跟理都是属于散乱心,一个人要能够达到印光大师说的: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叫它消灭。这种事要有一点念力,就是你的心中要有一点法宝,否则你不能抗拒你的烦恼,不可以。就是你或者持名,或者是持大悲咒,或者在持名跟大悲咒当中,又加一些空观的智慧,观察这个烦恼是生灭的,你能够在烦恼活动的时候,就能够转变它,这是更高的,这个多少都有一点念力的人,才可以做得到的,当然这样子就更彻底,降伏现行烦恼。
    这是讲到「渐修三行」,这个事、理、心,这三个次第。这个是改过,改变我们的身、口、意的种种的罪业。
    我们再看第二「积善」。
    单单是改过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也使令善法生起来。《了凡四训》讲这个「积善」,它讲到有十种的功德。这十种我们把它分成三类:从第一到第七是属于福德,福德之善;第八跟第九是属于智慧,这个善是属于智慧之善;第十就是慈悲,慈悲之善,分成三类来说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0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第2/2页)
    (二)积善
    一、与人为善二、爱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劝人为善五、救人危急六、兴建大利七、舍财作福八、护持正法九、敬重尊长十、爱惜物命
    第一个「与人为善」。
    积善的第一个次第,这个「与」就是赞同。就是你做善业,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