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他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句话看得出这个人是一个很用功的修行人,「身是菩提树」,我们的菩提智慧要假藉色身,你为什么能够拜佛?要色身拜佛。你为什么能够诵经呢?也是要身。这个菩提树它能够生起菩提果。「心如明镜台」,我们这一念心就像镜子一样。怎么办呢?「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你经常要保持这个镜子的干净,要烦恼起来马上对治。从这个偈颂看起来,这个人是没开悟的。我们简单讲,这个人思想已经有一个「我」,「心如明镜台」,有这个明镜台怎么办呢?「我」不要去造恶业,经常保持这个「我」不要去造恶业,多造一点善念,「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很好的,他能够悟到这个善恶的业果,但是不应该说他是发明心性,不应该这样讲。谁发明心性呢?
    惠能大师也讲出一个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人是开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偈颂里面看得出来,这个人内心是有消息,后来五祖大师就把这个法传惠能大师。
    所以有禅就是有一个标准的,一定是要「发明心性」。这个是印光大师把有禅的标准讲出来,什么是有净土呢?
    「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
    三种情况都不能说有净土:
    第一个「偏执唯心」。
    唯心净土,心净国土净。这样子的话既然你的心清净,当下就是净土,当下就弥陀,你没有一种要归依的心,没有一种要求生阿弥陀佛国的心,这样子没有信愿,是不构成净土,净土要信愿持名。
    第二个「或有信愿,而不真切」。
    有信愿,但是内心当中没有真切。怎么说呢?「悠悠泛泛,敷衍故事」,你说归依弥陀,又没有真实归依,说求生阿弥陀佛国,那个念力又不决定。有时候想一想,人天可乐果报也不错!这样子,内心当中不真切,这也不是有净土,这个还不算是有净土。
    第三个「或者行虽精进,而心恋尘境。」
    你这个人很难得,拜佛、念佛很精进,但是你内心当中心恋尘境,没有真实的发菩提心求生净土,贪恋五欲的境界。
    怎么说呢?这以下有三种情况:
    (一)「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你想说:哎呀!我现在出家修行,持戒、拜忏不可思议,怎么说呢?来生得到富贵家,享五欲乐,你内心当中有这种思想。
    (二)「或者求来生生天。」我应该要做天王、做忉利天王、四天王来享这个天福乐。
    (三)「或者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你知道这个五欲是有种种的过患,使令我们增长罪业的,你不希望生到人天,希望出家。在自利方面,希望能够「一闻千悟,得大总持」,有这么高的智能。在利他方面,能够「宏扬法道,普利众生」,你又能够广结善缘,把你所说的法弘扬出去,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
    但是「皆不得名为有净土!」这个都不能说有净土,因为你没有一种决定的信愿,没有一种临终决定必往生西方的信愿,就是你的内心当中,有所夹杂都不叫有净土。
    这是把有净土跟有禅这个标准,印光大师明确的划出一条线。就是你衡量看看,什么是有禅?什么是有净土?这是两个标准出来。
    所以这个禅,也可以说是从二空的真如理性上来说的,就是我们这一念的不生不灭的、无我无我所的清净心。这个净土是约着我们信愿持名而求生净土,这种修因、证果来说。所以这个地方是把禅跟净的差别给标出来。
    [师答]:在大乘的角度,我空、法空是要同时达到的,它不是次第。就是说一空一切空。他不是先观我空,再观法空,这是小乘的观法。大乘佛法是直接的从根源上,一空一切空,我空跟法空是同时悟到,他的根器比较利,他同时看到我空,也同时看到法空。当然这个跟教理有关,他所学习的教理。如果你学习阿含经论的话,你可能会先见到我空,如果你从阿含经论去闻思的话,你会先见到我空;如果你熏习的是大乘佛法,我空、法空是同时到达。
    好,我们再看丙二、禅净双修。前面是把禅跟净的内涵,把它给差别,这个地方讲,我们怎么能够禅净双修呢?我们看印祖怎么说,我们把它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丙二、禅净双修
    【至如禅宗,若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佛尚无着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真谛之一泯一切泯,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显性体也。若确论修持,则一法不废,不作务即不食,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俗谛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显性具也。必欲弃舍俗谛而言真谛,则非真谛也。如弃四大五蕴而觅心性,身既不存,心将安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