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寄。若即俗谛以明真谛,乃实真谛也。如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即四大五蕴而显心性也。此从上诸祖密修净土之大旨也。】
—与体安和尚书—
好,我们加以说明,先看第一段、禅宗的境界。
「至如禅宗,若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佛尚无着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
在禅宗,如果「单提向上」,就是正念提起来的时候,禅宗它是把一些枝枝叶叶都不要,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它就不要什么枝枝叶叶的,它就是这一念心,直接去契入法性,单提向上。这个时候一法不立,观一切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时候,一切的法都不存在。
「佛尚无着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就是这个无上尊贵的佛,都没有这方面的执着,没有一种成佛的分别,哪有什么说「念佛求生净土」,这样子的分别,没有。如果说单提向上的话。这个是「真谛之一泯一切泯,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显性体也。」就在这个真空的理性来说,「一泯」,这个泯就是泯灭,一空一切空,这个「实际理地不受一尘」。
禅宗的开悟祖师,他的内心的确是「实际理地不受一尘」,这「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的境界。譬如说,有一个人去参访雪峰禅师。到了以后,就跟雪峰禅师顶礼。雪峰禅师说:「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从南方来」,从南方来到北方参访雪峰禅师,很远。这个雪峰禅师说:「哎呀!你一路辛苦。」这个参禅的人说:仰慕道德,不惮辛劳。这句话也是说得好,说我是仰慕你这个雪峰禅师的道德,所以我不怕辛劳,翻山越岭,从南方赶到北方来参禅,来跟你参访,仰慕道德,不惮辛劳。这个雪峰禅师说:「汝犹醉在。」所以这个禅师讲话,一见面就是有机锋,你这个人还是一个颠倒境界,汝犹醉在。他讲完这句话,就到房间去,把门关起来。这个人他搞不清楚,这个禅师讲什么话,就请求禅师再跟他开示,再讲多一点。这个禅师出来又讲一句话说:「出去」。出去以后,又进到房里去。
这句话怎么说呢?这个参禅人说:仰慕道德,不惮辛劳。这个禅师的思想,就是你还在因缘所生法上分别,你还说我是有道德,当然你这样讲是很好,但是你在这个「道上会」,你在这个事相上活动,你的内心就在有为法上活动,你什么时候能够了生死呢?所以你犹醉在。
你现在是颠倒的境界,跟第一义谛不相应,那怎么办呢?「出去」。你现在要从这个有为法中出去,到达第一义谛的境界去,你才能够解脱生死。你欣赏我的道德很好,但是你老是这样子分别好坏,你什么时候了生死呢?什么时候呢?所以禅宗的确是不可思议,实际理地不受一尘。这个是讲自性的本体,清净本然的空体。
所以这个禅宗,你可以看得出,他讲出这句话,他内心经常跟第一义谛是恒常相应的,他随时能够讲出很多的话,来表达他内心的境界,这个是禅宗的情况。
我们再看从事相上来说。
「若确论修持,则一法不废,不作务即不食,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俗谛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显性具也。」
假设就着事相上来修持呢,一切的善法都不废除,你虽然悟到一切法毕竟空,但是不作务都不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禅宗的情况就是这样,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个世间的作务尚且要作,何况是念佛求生净土这么殊胜的因缘。这个是约着世俗谛「一立一切立」,就是从空出假来说的。
「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显性具也」。
有人问蕅益大师,一个人开悟以后,做什么事呢?开悟以后,你那一念心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你还有什么事要做呢?蕅益大师说,开悟以后做什么事,炽然修福。蕅益大师不可思议,他说:你开悟以后炽然修福,因为你看到一切法毕竟空的当下,你同时看到缘起,你自然会炽然的忏除罪障、炽然的积集资粮。
所以真正悟到真空的人是不障妙有,他是以无所得为方便,生起这种作用,所以你悟到一切法空以后,不修善法,你这个空是偏空,离开一切善法,另外有一个空,这个是一滩死水,禅宗讲的一滩死水,不是真空。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必须看清楚。
总结。
「必欲弃舍俗谛而言真谛,则非真谛也。如弃四大五蕴而觅心性,身既不存,心将安寄。」
就是说,你一定要去弃舍这种善法的造作,求生净土、布施、持戒,你一定要弃舍这种善法造作,才能够发明真空,你这种真空是有问题,不是真空叫做偏空,天台宗讲偏空。
下面讲一个譬喻,你放弃了「四大、五蕴」去找「心性」,「身既不存,心将安寄」,你那个身都不存在,内心没有依止处,你这个空不依止缘起,离开了缘起,有一个空,这个空是偏空的。
应该怎么办才是真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