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流自肺腑。
我们看印光大师的《文钞》,有一个感觉,就是印祖的口气非常的强硬,他讲话的口气,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中间没有任何的调味料,没有任何客气的人情味,都没有。你不对,他就说你不对,你对,他就赞叹你对,他不管你是富贵的一家,他不管你,他很清楚的把这个是非善恶划出一条线出来。
所以古人不把佛法当人情,你不对,他就喝斥你,你对,他就赞叹你。他虽然严格,但是他这个严格的背后,是流自肺腑,他是为了要利益你,为了要帮助你进步。所以「不拘贵贱贤愚,男女老幼」,不管你是富贵的、或是下贱的,或者你是一个有学问道德的贤人、或者是没学问的人,男女老幼,只要你来请益,他对你的开示就祇有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必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之实事真理,谆谆教诲,令人深生憬悟,以为立人处世之根基」。第一个,有人来请教,他就是告诉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跟生死轮回是约理论来说,把世间上善业有善业的果报、恶业有恶业的果报,乃至于生死,有生而有死、有死有生,就像这个车子的轮胎一样,它永远往前走,相续的。有过去的因果,有现在的因果,有未来的因果。基于这种因果的相续,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使令我们可以得到这种人天的可乐果报,这种实事真理来教诲后人,使令我们深生憬悟,这个憬就是憬策,悟就是觉悟,来做一个立人处世的一个根基。待人处世的基础,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有了这个基础以后还不够,那怎么办呢?「进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教人切实奉行,以作超凡入圣之快捷方式」。进一步,那得到人间的果报毕竟是无常的,这个苦恼还是没有究竟的解脱,应该要进一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乃至于依止这个菩提心的愿力「信愿念佛,求生西方」。这个坦途要道,三根普被,任何人都可以修,教人家切实奉行,「以作超凡入圣之快捷方式」,从这个净土当中能够转凡成圣,乃至成佛。
我们看《印光大师文钞》,他很少谈玄说妙,很少!他要不是讲因果,就是讲净土,不是讲净土,就是讲因果。就是说感觉到很实际,你照着他的话做,觉得真的是很实际,他的每一步,都能有一个下手处,能够真正照这个法门来做,你能够感觉到的确能够离苦得乐,所以这是印祖的一个特色,他的开示的特色。
【年五十二,高鹤年居士,取师文数篇,刊入上海《佛学丛报》,署名常惭,人虽不知其名,而文字般若,已足引发读者善根。年五十八,徐蔚如居士,收得师文二十余篇,印于北京,题曰《印光法师文钞》。由是师之厚德流光,终不可掩,文钞流通,遂滂浃于海内。】
早期的印祖,他的摄受众生几乎都是一对一的,你来请问,他就回答,并没有普遍的流通,只是一个人针对一个人,私下书信的往来。但是到了五十二岁的时候,这个因缘就有点变化。高鹤年居士他在一个因缘当中,他找到印光大师的《文钞》,有几篇,他觉得非常好,就把它刊登出来,在上海的《佛学丛报》刊登出来,他就署名「常惭」这两个字,这个时候大家也不知道常惭是谁,但是人家读到这个文字以后,这文字般若,文字诠释般若,这个时候已经足以启发人家的善根,包括世间的善根、出世间的善根。
五十二岁,大家读到他的文章,得到利益。到了五十八岁的时候,徐蔚如居士就把大师的文章,有二十几篇,在北京加以流通,就正式的用单行本流通,叫做《印光法师文钞》。当时的数量只有二十几篇,但是这一流通不得了,所以有大功德的人的确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由是师之厚德流光,终不可掩,《文钞》流通,遂滂浃于海内。这样子一流通以后,他那个深厚的功德就再也隐藏不住,表现出来了,这个时候《文钞》流通,滂浃就是水的气势很大的样子,流下来的时候,任何的墙壁都不能阻挡,都不能够障碍你,滂浃于海内。我们现在要弘扬佛法,要靠媒体,靠媒体的广告,但是我看印光大师他完全不做任何的意见,你要流通,他也没有意见,你不流通,他也没有意见,他就老老实实的自利利他,但是他因缘成熟了,五十八岁以后,厚德流光,终不可掩。这功德力具足的时候,任何境界都不能障碍,很自然的。
【徐氏跋云:「大法陵夷,于今为极,不图当世,尚有具正知见如师者,续佛慧命,于是乎在!」】
这个徐蔚如是当时的一个大居士,他赞叹说:这个大法,说这佛法广泛的说明十法界的缘起,的确是大,但是这个大法,到了末法以后,就是衰微了,邪知邪见,这个法门就是陷阱,搞不清楚谁是佛法,谁不是佛法,在这个时候是最厉害的。「于今」这个可能是清朝末年,或者是民国初年的时候。「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