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想不到在这个末法的时代,混乱的时代,还有具足正知正见如印祖这样子的人,「续佛慧命,于是乎在」,就靠印光大师。不过这个续佛慧命,当然一个善知识不可能说所有功德都圆满,《印光大师文钞》的续佛慧命的功德,主要的是表现在净土上,所以道源长老写赞叹印光大师传记的时候,他说印光大师是清末民初中兴净土的一个最大的功臣,净土法门到最后能够再一次的兴盛,就是印光大师,这是在民国初年的时候,就靠印光大师,他有这样殊胜的佛法因缘。
    我们再看最后的「舍报往生」。
    就是印祖的最后的临终的情形,我们分三段说明,先看第一段。
    五、舍报往生:
    【师之示寂也,预知时至。民国二十九年春,有云:「今已八十,朝不夕保。」又云:「光将死之人,岂可留此规矩?」逮冬十月二十七日,略示微疾,至二十九日午后一时,即命召集在山全体职事及居士等,至关房会谈。告众曰:「灵岩住持,未可久悬。」即命妙真任之,众表赞同,乃詹十一月初九,为升座之期,师云:「太迟」。改选初四,亦云「迟了」,复择初一,即点首曰:「可矣。」】
    这段是表现出印光大师他的预知时至,「师之示寂也,预知时至」。
    这件事情是这样,我们修净业的人,我们在栽培信愿持名这三种功德的时候,刚开始这个功德是脆弱的,是不决定的,我们可能念了佛,我们自己也觉得没什么改变,别人看我们也没什么改变。但是你要修行到净业成就的时候,你会知道一些事情,就是说,虽然你往生极乐世界,那个正式的功德还没有显现,但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个山雨欲来的时候,那个风吹过来,你就知道一些征兆,你会知道一些消息。
    就是说,如果你不是临终的时候,被善知识七推八推的硬推上去的,那不讲,你真正是凭你自己的本事净业成就的,你来助念,我也往生,你不来助念,我也往生,这种人都能够预知时至,他能够在这个净业成就的时候,他会知道一些消息,我们看印光大师也是这种情形。
    民国二十九年初,这个时候是八十岁了,这是他往生那一年,他有一天说:「今已八十,朝不夕保」。我现在是八十岁了,早上保不住晚上,早上在,晚上不一定在。又说:「光将死之人,岂可留此规矩」。我是一个将死之人,怎么可以留下这些规矩,我查过《文钞》的数据,他这个规矩是什么规矩?他也没详细讲。总之,他这段话意思就是,光将死之人。等到冬天十月二十七日,这个时候是八十岁快结束的时候,「略示微疾」,身体上有一些疾病了,到二十九号的时候,「午后一点」,下午一点,突然间就把在山的全体执事,及所有护法居士都召集起来,到关房里面会谈,讲一句话,说「灵岩住持,未可久悬」。
    这个地方我解释一下,这个事情是这样,灵岩山寺本来是一个没落的道场,印祖在离开普陀山以后,他以他的威德力,去那个地方住持,很多人就来供养,供养以后就把这个灵岩山开创起来,他就安排很多的制度,念佛的制度,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但是印光大师的心情,他不喜欢剃度徒弟,也不喜欢做住持,那怎么办?他就请慈舟老和尚来干这件事,慈舟老和尚也答应来干这件事,后来就是有点意见,是什么意见?慈舟老和尚的意思要持午,印光大师的意思就是以念佛为主,他晚上是开缘吃东西,这个意见就是有一点不太一样,慈舟老和尚就离开,离开以后,从此以后灵岩山就没有住持。
    这件事情我说一下,我们讲这个普门示现,善知识是在度化众生的方便的确不一样,有些众生必须要这样度化,有些众生必须要那样度化,不管我们今天是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摄受众生,使令他能够转凡成圣,这是重点上:我们内心不是跟烦恼相应,不是跟个人的贪瞋烦恼相应,完全是清净心、大悲心。所以虽然每一个善知识的法善巧会有冲突,但是这是个人的因缘问题。
    譬如说我们看《法华经》,智者大师有批注,隋朝智者大师,但是三论宗的嘉祥大师,他有时候也会指出智者大师讲错。窥基大师他不指名道姓,但是他有时候也会暗示《法华文句》里面这句话他不同意。但是,善知识这只是对于事情的一种看法,他没有烦恼相,他只是表现法的一种争执而已,他不是随烦恼而转,不像我们凡夫的对立,不是的。
    所以说这时候,灵岩山的住持就没有了,事实上就印光大师做住持了。他临终的时候说,这件事情要解决,不可以久悬,不可以老是这样放着空着,不行。这时候就命令妙真法师来当住持,当然印光大师的威德,他一这样讲,大家都表示同意。「乃詹十一月初九,为升座之期」,这个就好吧!预定十一月初九,拟订在十一月初九,印光大师说这个太迟了,因为印光大师往生的时间比这个早,他意思要亲眼看到这个升座,说太迟了。就改初四,他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