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4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第1/2页)
监学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五面,
丙三、结示劝修
这一科是讲到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在这一科当中,印祖告诉我们,我们念佛的人,必须要确认我们修行的目标,所谓真正为了解脱生死的痛苦,发起一种追求无上菩提的心。这一科是有两个内容:第一个是厌离娑婆;第二个是欣求极乐。
首先厌离娑婆,印祖要我们思惟三世的因果,思惟我们过去生,曾经依止我们这一念的烦恼心,造作了很多的恶业,杀盗淫妄,乃至于五逆、谤法的罪业。而这些罪业都积集在我们这一念的心中,随时会遇到烦恼因缘的滋润,就使令我们到三恶道去受苦了。所以三界不是一个安稳的住处,我们说厌离娑婆,娑婆世界不是我们的安稳住处,我们内心到底应该是要追求什么样的境界呢?就是所谓的欣求极乐。
在第二科当中,印祖告诉我们极乐世界种种的依正庄严,正报的身心、依报的国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一下,极乐世界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跟诸天要有所简别,很多人念佛人,嘴巴不讲,但是他内心当中,深深地爱着诸天的欲乐,这样子就使令他以念佛的净行,在诸天里面得一个果报。印光大师说,这个情况,就好像是拿摩尼宝珠换糖果吃一样,太可惜了,怎么说咧?因为诸天的欲乐是非常美妙不可思议,但是它有两种过患:
第一个,它有无常败坏的过患。诸天的快乐现行时候,你的身心是非常的快乐。但是诸天的身体,一生当中没有老没有病;他一生不老,他的生相庄严美妙;一生也不生病,他一生病的时候,这个五衰相现,就是你要死亡。你在没有死亡之前,你那个身体不必工作,衣食自然,也没有老的痛苦、没有病的痛苦,一生就是为了享受而生活,享受种种五欲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会失掉、会坏失。坏失以后,又使令我们到三恶道去了,所以这种快乐是不究竟、不坚固的。
其次,诸天的快乐会增长我们的颠倒想。因为这个五欲的快乐是有漏的境界,我们在那个五欲的境界里面,会增长我们烦恼的等流。所以在经论上说:从欲界天来到人间的人,心中的欲望特别强,色界、无色界会好一点,如果从欲界天来到人间,那个欲特别重,修行障碍,所以它有这两种的过患。极乐世界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它却是一种究竟,没有过患。因为它的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其次,因为极乐世界的妙乐,不管是身心,正报的身心、依报的宫殿楼阁,它在美妙当中,使令我们内心接触这种庄严,「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因为它是阿弥陀佛清净法身所变现的,不是众生有漏业力所感的可乐果报。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抉择下一辈子,到底要去哪里受生的时候,你必须把诸天的欲乐,所谓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它也是这样子,跟极乐世界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内容,要简别出来。你不简别出来,含糊拢统,你内心可能会有问题,你内心对这个目标的确认有问题的时候,会使令你所有的善业,所有持名的功德,这个方向就会有偏差,因地不真,果遭纡曲了。所以我们在抉择我们整个修行的目标,确认!一定要非常的清楚而明确,就是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抉择我所有的善业、所有持名的功德都回向,只有一个地方而已,就是往生净土,所谓的欣求极乐。经过这两方面的抉择思惟,生起了菩提心,这一科我们再作一个总结,结示劝修。
我们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复陈慧超居士书—
我们分成三段来说明:
第一段、「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
这个是印祖先讲出念佛人的通病。念佛人也参加佛七,平常在佛堂也做定课,但是不能恳切,就是我们念佛的力量发挥不出来,心中也念佛,但是也打妄想;也打妄想,也念佛,很难做到真正的去归依这个名号,很难至诚恳切。为么会有这种的情况呢?印祖就讲出了一个真正的因缘,「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我们修净土的人,有时候会忽略圣道门的重要性,其实圣道门是可以帮助净土的。就是我们念佛,有的时候什么都不分别,就是一路念佛,我们内心当中,没有一种娑婆苦的危机意识,使令我们要解脱生死的心就不强,这种动机的力量不强,使令我们念佛就没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