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你不懂,雪儿她不一样(6.3k二合一)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吃出来?」周砚一脸异地侧头看着他,他可从没跟客人说过豆腐乾和腐竹的来历,何志远竟然吃出来了。
    「我做过一期西坝豆腐宴,吃过那的豆腐乾和腐竹,印象深刻。」何志远解释道,「不过那会我们找的是当地公认的豆腐大师,可今天我尝着你这豆腐乾和腐竹,竟是丝毫不逊于那位大师,莫非你是去西坝拿的货?」
    西坝镇也是嘉州下辖乡镇,距离苏稽有数十公里。
    谈不上遥远,但也不算近。
    周砚这豆腐千才卖六毛钱一斤,用得着大老远跑西坝去进货?
    豆腐乾虽比豆腐更容易运输,但依旧难以长时间储存。
    西坝豆腐的特殊性,除了用的当地小粒黄豆,工艺有些不同之外,还和当地的凉水井息息相关。
    有一种说法,西坝的豆腐大师离开了西坝就做不出好的西坝豆腐了。
    「我姨婆是从西坝嫁到苏稽的,祖传的做豆腐手艺,从我奶奶那一辈开始,就是用的她做的豆腐乾和腐竹。」周砚笑着说道:「她的手艺,就算在西坝,也当得起豆腐大师四个字吧。」
    「在苏稽能做出这等品质的豆腐,大师二字,实至名归啊!」何志远点头,带着几分感慨道:「这麽看来,你们这一家,也算是美食世家了。」
    周砚闻言笑了笑,准确的说,他们应该算宰牛世家,
    周村世代杀牛,到他这里把路子岔开了。
    老太太的卤味确实做得好,但要不是他展露天赋,多半也是后继无人。
    曾经被老太太寄予厚望的赵铁英同志,是被老太太拿着竹条打出厨房的。
    路上,周砚把老太太的一些基本情况跟何志远说了,包括她从哪一年开始在苏稽桥头摆摊卖卤肉,后来是怎麽靠看一锅卤肉把五个孩子拉扯长大。
    他说的比较简略,主要是提了几个时间点,好让何志远提问的时候有的放矢。
    以周砚对老太太的观察,很多事情她的记忆可能已经模糊,提起时间节点她或许能记得一些事情。
    何志远不时点头,坐在后座的小李伸长了脖子认真听着,生怕错漏一个字。
    回头到地方主编问起他答不上来,可就丸辣!
    「慢点,这村道有点颠簸。」周砚提醒道,
    「这算好的了,你是没见过真正颠簸的路,骑完勾子都不想要了。」何志远笑道,「听说你们村有个『杀牛周村』的雅号,家家户户都杀牛吗?」
    这不是赫赫凶名吗?文化人还是会说话。周砚笑着应道:「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杀,但论杀牛规模,目前确实是嘉州前列的。」
    这个点村里没什麽人在路上,周砚打了几声招呼,便带着何志远在老宅门前停下,「就这了。」
    何志远把车停好,周砚当先往虚掩着门的院子里走去,一边喊道:「奶奶!」
    「进来嘛。」堂屋里传来了老太太的声音。
    何志远和小李跟着进门,院子收拾的很乾净,角落里搭了个鸡棚,听动静应该养了不少鸡丶
    鸭丶鹅。
    一进堂屋,抬头便瞧见墙上挂着两块「一等功臣之家」的红底金字牌匾。
    两人的神情顿时肃穆了几分。
    黄琛跟他说了老周家一门双一等功臣的事迹,当时只觉得家风忠烈,看到这两块牌匾的时候,
    扑面而来的压迫感,顿时感觉不太一样。
    丈夫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小儿子在对越反击战中重伤归来,功勋卓着,令人钦佩。
    作为妻子和母亲,这两块牌子的重量,不言而喻。
    一个身材瘦削,但腰背笔直的老太太提着暖壶从厨房出来,看着三人笑着说道:「来了啊,都坐嘛,不用客气,我给你们泡杯茶。」
    「您客气了。」何志远看着老太太说道,脸上多了几分钦佩之色。
    「一块是我爷爷的,一块是我小叔的。」周砚给二人介绍道。
    「功臣之家,实至名归。」何志远由衷感慨道。
    「保家卫国,他们都说是应该的。」老太太抬头看着两块牌匾笑了笑,「也确实是应该的,不然哪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过。」
    何志远和小李坐下,周砚把猪蹄放在桌上,过来帮着端茶道:「奶奶,给你带了个卤猪蹄。」
    「要得,那我晚上又不用做饭了。」老太太笑着点头,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看着何志远和小李道:「你们是记者?」
    「张老太太您好,我们不是记者,我是《四川烹饪》杂志社的副主编何志远,这位是助理小李。」何志远面带微笑的自我介绍道,「今天登门造访,是想要采访您经营张记卤味的经历和传承,做一期关于卤味传承背后的故事专访。」
    老太太笑盈盈道:「周砚说上你们杂志的都是大师,我一个乡下老太婆卤个卤菜,也能上?」
    「我们今天中午是在周砚的饭店吃的,吃了卤素菜和卤牛肉丶卤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