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活着才有指望,死了就什麽都没了……
……
宣府镇虽然称之为镇,却是建城百馀年的大埠,是北地有名的繁茂大城,绝非普通村镇可比。
此地因是九边重镇,不仅分担茶马互市之责,因地便利,各类边关贸易,十分兴旺发达。
城内道路井然,酒楼丶瓦肆丶脚店丶花楼等应有尽有。
平日里街上人流如织,店铺兴隆,客商云集,十分热闹。
但自从蒙古大军攻打围困宣府镇,城里一片混乱,每日从城头抬下无数尸体。
城东荒地上挖了无数尸坑,都来不及掩埋尸体,为了防止疫病传染,部分尸体只能就地焚烧。
城里百姓都活在惊恐之中,除了米店食肆还在开放,大部分店铺都已关门,街面上空荡荡的,少有行人走动。
郭志贵带着侯良丶徐福辉,身后跟着十几个军士,从街道上走过,随处可见都是萧瑟景象。
他们走到一座白墙青瓦的宅院前,军士上前敲响门户。
大门只打开一条缝,就被人强行推开,征粮兵卒便蜂拥而入。
郭志贵带队征粮之前,陈校尉就给了他一份名册,上面记录城中各家大户富商丶米店丶食肆等所在。
这次他们闯入的宅院,便是城中有名富商,这几年做边贸生意,赚得万贯家财。
虽这一年多时间,朝廷关闭茶马互市,禁绝与残蒙边贸。
但这些边贸富商,即便生意冷落,但家底依旧浑厚,这等大户都有囤粮习惯,自然是征粮首选目标。
……
郭志贵约束手下军士,让他们不得惊扰内眷,不得损毁宅院财物,只是各处寻找存粮。
很快在内院一间厢房,找到五十袋粮食。
因徐福辉是农户出身,郭志贵让他按宅中人口,留下十日存粮,其馀粮食全部徵用。
这家主人带着两个家奴,意欲阻拦,被侯良抽刀恐吓,这才战战兢兢作罢。
郭志贵拿出备好的空白文书,填上征粮数额,递给脸色惨白的富商。
说道:「这是朝廷征粮文书,已给你们留下十日口粮,十日之内朝廷援兵解围。
凭此文书向官府报备,朝廷会按市价补偿钱粮。」
他说完便头也不会出门,自有手下军士蜂拥而上,将数十袋粮食装车运走。
徐福辉心中叹息,所谓十日之内必有援兵,不过是一句空话,蒙古大军围困,宣府镇哪里能支撑十日……
……
郭志贵带着征粮队,按照军中提过名录,徵收城市数家大户粮食,虽说是强征,但都留下十日口粮。
征粮过程自然不太愉快,或有咒骂,或有哭闹,甚至苦主动手抵抗,好在郭志贵谨慎弹压,并没有惹出风波。
虽然一路过来,徵集了两大车粮食,但是郭志贵丶侯良丶徐福辉都心情郁郁。
除了被征粮者的仇恨目光,他们心中的不适与负罪,更重要的是这些抢夺的粮食,并不能扭转眼前严峻的形式。
宣府镇被蒙古人四面围困,根本送不出半点消息,攻城蒙古大军是守城周军数倍。
只要没有援军解围,抢夺再多百姓粮草,依旧逃脱不了城破厄运,不过是拖一日算一日。
……
一行人很快到新的征粮所在,是家两间开脸的米粮铺子,铺子依旧在开张,门前不少百姓在排队购粮。
铺子门前站了五六个大汉,手持哨棍看守铺面。
郭志贵稍微打量,见这些大汉体型健壮,手足沉稳,看着像是练家子。
眼下这等情形,米粮铺子是城中要紧所在,要是没有人手看守,很容易引来哄抢之事。
这几日城中小户米店,已接二连三出事,还在正常经营的粮店,多少都有些势力根底。
这家粮店能雇佣壮汉护店,店掌柜不是人脉丰厚,便是资财充足。
只是自古民不与官斗,即便再有跟脚的商户,也不会轻易得罪官府,更不用说一群持枪跨刀的大头兵。
侯良上前说道:「眼下蒙古人攻城,军中需要徵集军粮,这家粮店米粮已被徵用。」
排队买粮的百姓,一阵骚动,虽有牢骚怨言,但无人敢和官兵作对。
其中心思机灵之人,想到官兵开始征粮,与其在这里耗费时间,不如另找有存粮的店铺买粮。
不然耽搁了时辰,怕被官兵徵收得颗粒无收,人群乱哄哄一阵,很快就做鸟兽散。
郭志贵看了这等情形,心中暗自叹气,今日是首日征粮,还未在百姓中引起恐慌。
等到明日征粮,消息已在城中扩散,这些买粮百姓,再不会这麽容易打发,到时发生什麽事,实在难以预料。
随着围城时日延长,宣府镇会愈发内忧外患,形势会更加凶险难测。
此时,郭志贵无意间抬头,看了那间粮店招牌,上面写着「鸿丰米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