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池野:池总我不记仇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带队的是位年近六旬的心理学教授,姓沈,曾在汶川地震后长期从事儿童心理干预工作。他原本对“声屿模式”持保留态度,认为艺术疗愈缺乏量化标准,难以复制推广。
    可当他走进“黑屋子”,摸到墙上那些深深浅浅的抓痕、刻字、甚至一小片被泪水泡烂的布料时,他久久未语。
    傍晚,他在教师座谈会上发问:“你们怎么判断一个孩子真的‘好了’?”
    李砚想了想,答:“不再追问明天会不会更好,而是愿意承认今天很难受,并且相信有人愿意陪他一起难受到天亮。”
    沈教授怔住。
    接着,梅朵举起吉他??那把用烧焦木头制成的乐器??轻轻拨响一个和弦。她说:“我爸爸去世那天,我没哭。但我现在每天弹这把琴,都觉得他在听。这不是治愈,这是继续活着的方式。”
    会议室鸦雀无声。
    当晚,沈教授独自去了“梦的房子”,要求体验一次模拟共情程序。系统以他三十年前参与救援的一个遇难小女孩的记忆为基础,生成了一场短暂的沉浸式梦境。他出来时,鬓角尽湿,手中紧握着一枚早已丢失的铜铃铛??那是当年他挂在女孩手腕上的遗物。
    “我以为我已经放下了。”他喃喃道,“原来我只是忘了她也曾是个会笑的孩子。”
    三天后,考察报告提交中央。他在附录中写道:
    >“真正的教育,不是教人忘记伤痛,而是教会他们在伤痛中依然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声屿’所做的,不是治疗,是重建尊严。”
    消息传开,全国十二所示范校的筹建正式提速。第一批师资培训名单公布,其中包括三位来自战乱地区的国际志愿者,两名听障青年教师,以及一位曾因精神障碍休学三年、如今已成为“安放工坊”助教的高中生。
    池野开始频繁出差,奔赴各地选址、授课、协调资源。但他始终坚持一条原则:每所学校必须有一间完全由学生主导的“沉默空间”,不设监控,不作记录,只挂一块牌子??**这里不说‘应该’,只说‘我想’。**
    某日深夜,他在昆明机场转机,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段音频,标题只有两个字:《回声》。
    点开后,是一段极其原始的录音:风声、脚步声、金属碰撞声,夹杂着模糊的孩童话语。背景音里,隐约能辨出一句重复的阿拉伯语:“拉玛,拉玛……”
    池野猛地坐直身体。
    这不是周晚母亲的歌吗?
    他立刻联系陈岚,连夜调用频谱分析系统。结果令人震惊??这段录音录制于加沙地带一处地下避难所,时间是两个月前的一场空袭期间。更不可思议的是,其中一段高频振动波形,竟与周晚某次深度睡眠时产生的脑电波高度吻合。
    “她在梦里‘听见’了现实中的歌声?”陈岚难以置信。
    “或者,”池野低声说,“是那首歌穿越战火,找到了她。”
    他们通过公益网络辗转联系到录音提供者??一名当地记者,在撤离前将设备藏进了墙体夹层。他在回复中写道:
    >“那天晚上,有个小女孩躲在角落里,一直在用手语唱歌。她说她梦见了一个会弹乌德琴的中国姐姐。我们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我们录下了她唱的那段旋律。”
    池野将这段音频命名为《跨越七千公里的二重奏》,并决定将其纳入下一季巡演曲目。他给周晚看那段视频时,女孩全程静默,最后只是轻轻点了点头,然后抱起琴,弹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手指发麻。
    演出前一个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合作意向,希望将“声屿计划”纳入全球青少年心理韧性建设项目。条件只有一个:公开所有神经映射数据用于学术研究。
    池野拒绝了。
    “这些数据不是实验材料,”他对项目负责人说,“它们是一个个孩子的秘密、噩梦、挣扎与微光。我可以分享方法论,但不能交出他们的灵魂。”
    对方沉默良久,最终妥协:允许建立“去身份化情感数据库”,所有信息脱敏处理,仅用于训练AI识别非语言情绪表达模型。作为交换,基金会将资助一百名边缘青少年免费参与“声屿”课程。
    签约仪式当天,扎赫拉代表学员发言。她站在台上,不再怯懦,而是挺直脊背,用手语一字一句地说:
    >“我不是数据,我是声音。我不需要被‘分析’,我只需要被‘听见’。”
    台下掌声雷动。
    而此时,远在阿富汗难民营的另一名男孩??十二岁的阿里,正借着太阳能收音机收听这场发布会的直播。他曾因爆炸失去双耳听力,从此封闭自我,整日蜷缩在帐篷角落。但当扎赫拉的手语透过翻译被念出时,他忽然抬起头,拿起一支炭笔,在墙上写下三个字:**我也要。**
    三个月后,阿里成为第十三位跨国学员。技术人员为他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