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当然,这些都是传言,至于烤串,王府里的厨子以前还真没听说过。
陈循吃完一串,问:“陛下,王恭厂搬到西山,会不会有风险?”
他舔了舔嘴唇,看着已经吃上口的陈循,回答道:“不会。”
陈循说的风险,就是泄密的问题。
可是,孩子的家人都在学校和作坊里,那些讲究传承的工匠,不会轻易离开家庭。
更何况,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那时候还没有利己主义,身边的工匠都是工友,大家吃一锅饭,你泄露机密,就是背叛整个集体。
朱祁钰也没跟陈循详细解释,只说了一句“不会”。
他逐渐把宗族的凝聚力转化成对他的支持,在工匠和士兵身上表现得很明显。
这样,朱祁钰才能更顺利地把这种观念推广到国家层面。
要知道,那时候国家和民族的概念还没出现,一切都还模糊不清。
河南洛阳。
巡查组已经在这里待了一段时间了。
作为京城南面的门户,这里政治地位非常关键,从大明建立开始,河南就是封王的重要地方。
周王、唐王、伊王、、郑王,还有因为没有儿子被取消封号的卫王。
光是河南一地,就有六个王爷。
周王在开封;唐王在南阳;在彰德;郑王在凤翔;卫王在怀庆。
而洛阳则是伊王的地盘。
现在的伊王叫朱颙炔,他有个挺出名的爹叫朱?。
从永乐六年就藩开始,他就一直欺负当地百姓。
伊王喜欢练武,经常带着弹弓和剑,骑马到处跑,遇到躲不开的人就动手打;还剃掉男女的头发,跟他们混在一起,以此取乐。
翻译过来就是:朱?喜欢练武,经常带着弹弓和剑,骑马在郊外乱跑,看到躲不开的人就动手打;平时还剃掉男女的头发,和他们混在一起,毫无顾忌地玩闹,当作乐趣。
后来,伊王才二十七岁就死了,百姓怨声载道,礼部要求剥夺他的爵位,用平民的礼仪安葬。
但朱棣当初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当上皇帝的,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削藩。
再加上朱?虽然死了,但留下一个刚满月的孩子,所以朱棣没削他的爵位,只给他一个恶谥叫“厉”。
也许后来朱祁镇给朱祁钰赐谥号“戾”,就是从这里得到的启发。
不过现在,夷戾王和伊厉王,大哥连二哥都比不上。
从小就没有父亲的朱颙炔,似乎隐约感觉到了父亲的召唤,纵容王府的宦官欺压百姓,还诬陷河南知府进监狱。
朱棣因此惩罚了朱颙炔身边的人,到了朱祁镇时期,只是表示谴责。
有这种前科,巡查组怎么可能放过这个家伙。
到了洛阳后,巡察御史、按察使和都指挥一起去了洛阳县衙。
洛阳知县于渊是从县丞升上来的。
为什么?
打仗时丢下印绶逃跑的知县并不稀奇。
何况洛阳还有朱颙炔这样的藩王。
历代皇帝的纵容,让朱颙炔已经有点无法无天了。
见巡查组来了,于渊并没有表现出高兴的样子。
在县衙后院的厅堂里,围着火炉,李御史开口说明来意,是来巡查全国田地的,并拿出文书。
于渊这是头一回见到这么多官印的文书。
都察院、刑部、兵部,甚至还有东厂和锦衣卫的文书。
看到这些,于渊眉头微微一动,随即笑着说道:“先喝点热茶吧。”
等大家喝完茶,他才问道:“如果有人强占田地,朝廷会怎么处理?”
“命令他们归还土地,如果不服从,就在当地审理。”
兵部的罗指挥挺直了腰,回答道。
“哦……”
于渊点点头,接着让人拿来了鱼鳞册,也就是土地登记簿。
鱼鳞册每年都会检查一次,每十年要彻底清查一遍,但实际上只是走个过场,这么庞大的工程,没有强大的基层管理根本不可能完成。
没过多久,厅堂里就放了几本厚重的册子,于渊说:“鱼鳞册就在那儿,各位大人可以随便查看。”
“请知县把黄册也拿来。”
这时一直没说话的厂卫唐六顺突然开口了。
黄册就是户籍登记册。
顿时所有人都盯着他,但他神情平静,站得笔直,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于渊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厂卫,心里有点发虚。
等户籍册拿上来后,唐六顺直接拿起翻看。
明朝初年规定,如果战乱期间土地主人死亡或逃亡,土地荒废,被农民耕种之后,就归农民所有。
这是鼓励开垦的政策,让普通百姓可以从大地主手里拿到不少土地,尤其是在江南地区。
但地主们有钱有势,趁机多占多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