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二章换汤不换药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朱元璋于是又规定,按人丁和劳力来分配土地,压制了豪绅地主。
    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但他没想到自己赏赐给功臣和诸侯的庄园田地,多的有几百亩,亲王甚至有上千亩。
    到了永乐年间,宗室子弟没了打仗的机会,就开始打起肥沃土地的主意。
    他们通过奏请和别人投献的方式,合法地获得大量土地。
    其中,“投献”是兼并土地的主要方式。
    如果向皇帝奏请,皇帝可能不答应,但如果是由别人主动投献,地主豪强就用威胁、放贷或者其他暴力手段,逼迫农民“自愿”交出土地。
    厂卫的任务,除了监督其他三部外,还要到实地调查。
    现在的鱼鳞册其实也只能当作参考,和黄册一样,都是真假参半。
    之前说的永乐初年军屯有六千多万亩,到永乐十年只剩下不到三千万亩。
    这其中也有鱼鳞册数据不准的原因。
    最明显的是洪武二十六年,登记的田地有八亿多亩,到了正德元年,只剩四亿多亩,到正德三十三年,又少了一半。
    而黄册也不比鱼鳞册好到哪去,人口从六千万多降到了五千万多。
    单看这些数字就能明白,一千万人,四亿亩地。
    算一下,人均最多的时候有十三亩地,但那消失的一千万人,每人平均占地四十亩。
    到了正德年间,朝廷开始允许官员免除田地税,这样一来,大家更愿意去侵占土地了。从此以后,鱼鳞册上的田地数量再也没有超过五亿亩,而大明朝一共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人口也没有明显增加。
    这是因为税收是按人头算的,家里人越多,交的税就越重。
    再加上官府的压榨,这两项加在一起,自然就没有真实的数据了。
    唐六顺一边看着数据,一边皱着眉头。他上过大学,数学底子还是有的。
    洛阳县的田地,伊王就占了三千顷,这还只是洛阳县的一部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算术问题了。
    “伊王怎么会有这么多地?”
    唐六顺直接问洛阳县知县于渊。
    亲王能有千顷地是固定的,不能多太多。
    “洪熙元年,伊王上奏请求八十顷地,之后各地藩王纷纷效仿,朝廷都批准了。就像大人看到的,再加上有人献地,伊王确实有这些庄田,这是合理的,也是合法的。”
    于渊咧嘴一笑,看着唐六顺,眼神里带着点期待。
    自从太祖分封藩王以来,文官们一直不满。
    仁宗开了这个先例后,其他藩王也纷纷效仿。
    好在现在还不多,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后果会很严重。
    永乐皇帝私自建王庄来养兵的坏处,现在开始显现出来了。
    从永乐的王庄到洪熙的宫庄,如果朱祁镇没死的话,后面就会出现皇庄,接着就是遍布全国的皇庄。
    合理,合法。
    这两个词听起来真让人害怕。
    唐六顺沉默地看着手中的黄册。
    其他三个人也没说话。
    说什么?怎么说?
    骂吗?
    可以骂夷王,但没必要。
    “喝茶,喝茶。”
    于渊对这些人不抱太大希望,招呼他们喝茶。
    只要藩王不,当皇帝的都会好好养着他们。
    就算杀了夷王又怎样?
    还是老样子,换汤不换药罢了。
    “哟,几位大人在这儿喝茶呢?”
    门外走进一个太监,穿着绿衣服,一看就知道是内廷的人。
    “进县衙怎么不通报!”
    都察院的御史站起来瞪着他,心里有点不高兴。
    “孙典簿。”
    于渊赶紧迎上去,拱手行礼。
    “小的冒犯了,咱们殿下知道各位大人远道而来,特意设宴款待,请各位大人去王府坐一坐。”
    孙典簿微微弯腰,像个小姑娘似的说道。
    听到这话,按察使笑着说:“那正好,于知县要不要一起去?”
    “我不去了。”
    于渊摇摇头说:“我还要处理公务,伊王殿下请的是各位大人。”
    门外的典簿看了于渊一眼,点头表示满意。
    既然于渊不去,几人也没强求。
    县衙外已经备好了马车,唐六顺没上车,他只是个差役,在县衙后院站着。
    洛阳虽然只是个小县,却也算是一座城。
    它是九朝古都,是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也是大运河上的商业重镇。
    尽管天气寒冷,街上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在这座繁华的城市中,唐六顺看到路边墙角蜷缩着一个老头,怀里抱着一个瘦小的孩子,用墙挡住呼啸的寒风。
    这种情景很常见,连京城也少不了乞丐。
    但唐六顺并不觉得有什么好同情的。
    至少这些乞丐,还能在城里混口饭吃。
    每年冬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人被冻死、饿死。
    可这又能怎么办?
    就像他看见几个衙役抬着一个瘦得只剩骨头的女人,用草席一裹,露出脚踝,抬上车送去乱葬岗扔掉。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