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大明第一杠精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人做事就是讲究啊。
    此时想想,当初马八爷来者不拒,恐怕大家私底下不知道怎么嘲笑他呢。
    之后的事情也果如袁朗所说。
    那些送礼的人见他将礼单和名帖收下,也没有再磨蹭,带着礼品高高兴兴的就回去了。
    门口的长队迅速缩小,没多久就消失了。
    后续送礼的人依然会大包小包的过来,然后留下名帖和礼单,再带着大包小包返回。
    让马钰再次感叹,果然啥事情都有套路啊。
    不懂的人是真的抓瞎还丢人,懂了就觉得一切是那么简单。
    袁朗的表现还不只是如此。
    等晚上,马钰正在书房学习,他拿着厚厚一本册子过来。
    上面记录着所有送礼人的信息。
    他还按照地位高低,职务轻重,加入大明的早晚等,对这些人进行了分类。
    与马皇后有直接关联的,更是被重点标注出来。
    而且他只是将这些标出来,然后交给马钰观看,却没有指手画脚说该如何如何做。
    只有马钰主动询问的时候,他才会稍稍说几句。
    而且每次提过建议之后,都必然会加一句:
    “这只是我的一点浅见,希望能给公子参考。”
    这觉悟和情商,马钰都不禁暗赞,当个管家屈才了啊。
    于是他就好奇的问道:“袁管家也是有才之人,就没有想过出仕?”
    袁朗笑道:“出仕哪有给公子当管家有前途。”
    马钰先是一愣,然后叹道:“袁管家真是个妙人,也是难得的明白人啊。”
    袁朗是在拍马屁?不,他说的就是实打实的真话。
    每个人擅长的点不一样,情商高能将一家管好,不代表就能治民,就能将一府一县治好。
    而且,情商太高太喜欢权衡,当官也并不一定就是好事。
    很容易就把自己给玩死了。
    给达官显贵当管家,看起来身份卑微,然而宰相门前七品官。
    外地的知府、县令见了他,都得客客气气的。
    他还能借助主家的地位,照顾自己背后的家族,培养家族子弟。
    都不需要干什么违法犯罪的事情,只要他在那站着,家族就能跟着受益。
    但聪明人和有才人,最不喜欢的就是屈居人下。
    很多人明知不可为,也希望出仕做官。
    袁朗却没有,他选择了当管家这条路。
    正因为想通了这些,马钰才会说,袁朗是个妙人,也是个真正的聪明人。
    难怪马皇后会让他来给自己当管家。
    接着,马钰在袁朗的帮助下,一一了解了这份名单上的人。
    做到了心中有数。
    不光要了解谁来送礼,也要了解谁没来送。
    这些人都是什么身份,平时的表现如何。
    如果平时就比较正直,只与相熟的人往来,那他不送礼是正常的。
    如果这个人经常与别人礼尚往来,这次却没有送东西,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比如,李善长和数十名‘吴王’时期的人,就毫无动静。
    李善长是丞相,他不送礼还勉强能说得过去,可另外那些人不送就只有一种可能了。
    难怪他私下调动拱卫司这么敏感的事情,朱元璋都能忍的下来。
    不光是以往的情分,李善长所代表的势力,也让他这个当皇帝的投鼠忌器。
    毕竟现在大明还没有真的得天下,他还不敢掀桌子。
    有了这个认识,马钰就知道,接下来自己和李善长怕是还有的拉扯。
    不过嘛,这事儿倒也不怕。
    若李善长就此作罢,两家互不相干也就罢了。
    如果他还敢找自己的麻烦,那也别怪自己给他找麻烦。
    别的不说,杨宪和李善长的仇,可是写在史书上的。
    而杨宪是标准的小人、酷吏,这种人最难以对付。
    自己只需要稍稍加把火,就够李善长喝一壶的了。
    总而言之,这份礼单确实让马钰大开眼界,
    不禁感叹,送礼真是一门学问啊。
    -----------------
    朱元璋这一波也是雷厉风行,第二天就宣布要建大本堂供太子学习之用。
    并让宋濂负责此事。
    对此儒生们自然非常高兴,谁掌握了太子,谁就掌握了未来啊。
    接着朱元璋又下令,从国子监和翰林院,抽调了几名算学、史学名家为讲师。
    此举不出意外,遭到了儒生们的反对。
    他们倒不是反对读史,而是反对算学。
    太子只需要学习圣贤之意,必然能使天下大治,何必分心去学算学这种无用的东西。
    朱元璋的反应就很轻描淡写了:“孔子说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尔等却说算学无用,岂不是在指责圣人之学无用?”
    “朝廷容不下尔等欺师灭祖之辈。”
    于是将这些人全部罢官永不录用。
    然后再也没有人敢说算学无用,也没有人敢反对太子学算学了。
    马钰听闻此事,那自然是举手称快。
    这些人,活该。
    原本的历史上,儒生就一直在针对算学。
    朱元璋身强体壮的时候,还能将这种意见压下去。
    后来随着一系列变故,再加上他年老体衰,已经无法兼顾全局了。
    最终在洪武三十年,不得不坐视儒生将算学逐出国子监。
    从此大明失去了培养计官的体系,导致财政、税务系统一团乱麻。
    而算学失去了国家的支持,发展脚步也基本停滞不前。
    可以说,中国在理科方面全面落后于西方,不是一件两件事情造成的。
    而是很多因素综合的结果。
    这一世,势必不能再让这种情况发生。
    他默默的想道。
    -----------------
    就在朝堂注意力都被大本堂吸引的时候,一艘船沿着大运河南下,停靠在了应天城外的码头。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