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字旗。船上的老渔民对他点点头,眼神疲惫却坚定,继续向更深处、更危险的区域划去。
S3区边缘则是相对稳固的河堤,这里由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水处理工程师田中健二(たなかけんじ)负责。
引擎的轰鸣声是这里唯一令人心安的背景音。田中健二看着眼前这台JICA引以为傲的移动式高效净水设备,它正稳定地输出着汩汩清流。经过多层过滤和消毒,浑浊的洪水变成了清澈、安全的饮用水。这是科技的力量。
然而,他脸上的表情没有丝毫轻松,只有深深的无力感。
设备旁边,排着长长的队伍。大多是妇女和儿童,手里拿着各种容器:塑料桶、水壶、甚至破旧的铁锅。他们眼神中的渴望,如同干旱的土地渴求甘霖。设备处理能力不错,每小时能提供数百升净水。但面对这支似乎永无尽头的队伍,这点水量显得如此渺小。更让他揪心的是视线尽头——那一片被洪水隔绝的、如同孤岛般的H7区。
“田中先生,”一个穿着志愿者背心、皮肤黝黑的当地年轻人跑过来,指着远处水面上几个几乎看不见的小黑点,“那是我们工会的船,刚从中国团队的集散点回来。他们运来了一些净水药片,但……数量太少了,分到每家可能只有几片。而且很多人……看不懂说明,或者没有合适的容器按比例配水。”
田中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在洪水边缘一片地势稍高的地方,尘土飞扬。那里正是中国救援队建立的物资中转枢纽之一。他能看到几辆重型卡车正在卸货,印着“净水片”、“消毒剂”字样的纸箱堆积如山。一群穿着“中国救援”字样衣服的志愿者和大量本地人,正热火朝天地分拆大包装,将药品、净水片、高能量饼干等快速分装进更小的、防水塑料袋里。旁边,几十艘大小不一的本地木船排着队,等着装载这些分装好的能救命的包裹,然后由熟悉水道的渔民驾驶,像蚂蚁一样,驶向四面八方被洪水切割的“孤岛”,包括那遥远的H7区。
效率?谈不上高效。先进?更谈不上。但这“化整为零、依靠本地力量、多点渗透”的笨办法,在道路断绝、大型设备无法进入、空投受限的情况下,却成了维系无数分散安置点生存的唯一可靠途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生死前线(第2/2页)
“我们需要更多像这样的集散点,需要更多船,更多务实的人手!”田中对着身边的助理,更像是对着自己说。他望向自己这台孤零零的、技术先进的净水设备,第一次感到一种深深的隔阂。科技很重要,但此刻,能把这些基本救命物资送到最需要的人手里,比任何尖端设备都重要千百倍。他拿起卫星电话,语气急促:“总部,这里是田中。请求紧急调拨更多净水药片和简易水容器!同时,请评估在H7区附近建立小型净水补给点的可能性,哪怕是最简易的过滤装置!我们需要把水送到里面去,而不是等他们走出来!”
在H7区附近主要水道,印度国家灾害应急部队(NDRF)冲锋舟指挥官维卡斯·辛格(,VikasSingh)上尉在这里协调救援工作。
维卡斯·辛格上尉站在冲锋舟船头,手持扩音喇叭,声音已经嘶哑:“保持秩序!妇女儿童优先!不要挤!药品马上就到!坚持住!”
他的船在浑浊的水道上缓慢穿行,两边是望不到头的、浸泡在洪水中的树冠和屋顶。无数人聚集在屋顶、高台这些最后的“陆地”上,看到NDRF的船只,如同看到救星,纷纷伸出手臂,哭喊着,哀求着。有人高举着生病的孩子,有人指着自己溃烂的伤口,更多人只是伸着手,眼神空洞,祈求着食物和水。
冲锋舟的吃水线很深,上面挤满了刚从一处危房救出的十几个老弱妇孺。船尾堆放着从加尔各答外围好不容易运进来的、为数不多的几箱压缩饼干和瓶装水——这是美国无人机空投和中国物资运输队共同协作的结果,但数量远远不够。
“上尉!左前方!有人落水!”瞭望员大喊。
维卡斯立刻望去。一个瘦弱的少年,大概是想游到不远处一个漂浮的可能装着食物的麻袋,却体力不支,在浑浊的水中挣扎沉浮,眼看就要被水流卷走。
“靠过去!快!”维卡斯吼道。冲锋舟艰难地转向。一名NDRF队员毫不犹豫地跳入污浊的水中,奋力游向少年。浑浊的水面下隐藏着什么?没人知道。可能是尖锐的废墟,也可能是携带病菌的污染物。
队员抓住了少年,奋力将他拖回船边。船上的人七手八脚把他们拉上来。少年剧烈咳嗽,吐出浑浊的泥水,惊魂未定。而跳水的队员,他的手臂和小腿上,被水下看不见的锋利物体划开了几道口子,渗出的鲜血在浑浊的水渍中格外刺眼。
“快!消毒剂!”维卡斯心头一紧。破伤风、钩端螺旋体、各种水生病菌……在这种水里受伤,后果不堪设想。船上仅有的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