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都上赶着给我送钱呢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我好累,我连呼吸都觉得疼……”
    陈拾安没有递纸巾,也没有说“别哭”,而是静静坐在他身旁,任泪水浸湿桌面。直到男孩慢慢平复,他才开口:“你知道吗?你刚才画的那道光,其实一直在。”
    “可它照不到我……”
    “但它存在。”陈拾安说,“这就够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想办法,让它靠近一点,好吗?”
    三天后,陈拾安约见李锐父母。父亲穿着旧军装,神情严肃;母亲低着头,手指绞着衣角。当陈拾安播放一段李锐在咨询室说出“我不想活了”的录音时,男人猛地站起来,脸色铁青。
    “谁教他说这种话的?!”他怒吼,“我家孩子一向懂事!怎么可能想死!”
    “正因为他太懂事,所以才危险。”陈拾安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他从不反抗,从不抱怨,把所有压力都吞进肚子里。你们看到的是优秀儿子,可他内心早已千疮百孔。他不是软弱,是他一直在为你们扛着整个家。”
    父亲怔住,嘴唇微微颤动。
    “您希望他考上清华,对吗?”陈拾安继续问,“但如果他为此死了呢?那个奖状能放进棺材里陪他吗?”
    办公室陷入死寂。
    良久,母亲突然啜泣出声:“我……我昨天才发现,他书包里藏着一瓶安眠药……我以为是感冒药……”
    父亲缓缓坐下,双手抱头,声音沙哑:“我小时候挨打长大,我以为严格才是爱……可为什么……为什么我儿子也要这样?”
    陈拾安递上《非暴力沟通家庭指南》,又为李锐申请了两周心理假,并协调学校允许他在恢复期间提交绘画作业代替部分文化课任务。
    一周后,李锐交来一幅新画:黑暗的大海仍在,但木板变大了,上面多了两个人影??一个是穿军装的父亲蹲下身拥抱少年,另一个是母亲撑伞站在岸边,伞下延伸出一条通往木板的小路。标题是《我不是一个人漂》。
    这幅画后来被选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展览,配文是陈拾安写的:“有些孩子不是不想呼救,而是从未被告知??岸上有人在等。”
    高考前三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席卷城市。深夜十一点,陈拾安接到紧急电话:一名女生被困在学校天台,情绪失控。他抓起雨衣冲出门时,林阳和苏婉已在校门口等候。
    三人赶到教学楼顶,只见一个瘦小的身影蜷在角落,浑身湿透,怀里紧紧抱着一本烧焦边缘的日记本。她是高二(七)班的周婷,单亲家庭,母亲患癌住院半年,她一边照顾病人一边维持学业,成绩却从年级前十滑落到三百名外。
    “我不想活了……”她喃喃重复,“我妈快不行了,我连医药费都凑不齐……老师说我堕落了……同学躲着我像躲瘟疫……我再也……撑不住了……”
    林阳慢慢靠近,在她身边坐下,也任雨水打湿衬衫。“我也曾觉得世界只剩灰暗。”他说,“那时我割腕,是因为没人相信我会痛。但现在,我成了别人活下去的理由。你愿意听听我的故事吗?”
    苏婉则轻轻哼起《听风时间》的主题曲,旋律温柔如抚慰。陈拾安站在稍远处,没有逼近,只是低声说:“周婷,我们知道你有多苦。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不一定今天就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今晚你不用一个人面对风雨。”
    十分钟过去,女孩终于抬起头,眼中仍有泪,却不再空洞。她将日记本递给陈拾安:“这里面……记了我每一天的羞耻和绝望……但也记了三次让我想活下来的瞬间:一次是你在广播里说‘哭泣不是罪’,一次是林阳学长来班里演讲,还有一次……是我妈昏迷前握着我的手说‘对不起,拖累你了’……那一刻,我想告诉她,你从来都不是负担。”
    陈拾安郑重接过日记:“谢谢你愿意分享这份沉重。这不是羞耻,是勇气的见证。”
    次日,陈拾安联合“听风计划”发起专项募捐,两天内筹集八万元用于周婷母亲治疗。更令人动容的是,全校两千多名师生中有七成自愿扣薪十元,留言栏里满是“请代我抱抱她”“我也曾差点放弃,请给她一点光”。
    高考前夜,陈拾安独自来到槐树下。月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新叶洒落,像是无数双温柔的眼睛注视着他。他打开录音笔,录下一段新的开场白: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今晚是第一百零七期‘听风时间’。这一期没有故事,只有安静。如果你此刻正感到孤独、疲惫、被世界遗忘,请戴上耳机,和我一起听:风吹过树叶的声音,远处教学楼熄灯的叮咚声,还有这座城市尚未沉睡的心跳。你不必说话,也不必坚强。只要知道??总有人,在为你守夜。”
    节目播出后,热线收到一条短信:“我在考场外哭了。因为听见了你的声音。我现在走进去了,我会写完每一道题,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那个终于被看见的自己。”
    六月七日清晨,阳光破云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