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6章 908.赵匡胤,宰相当用读书人。(4700字求订阅)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号。”
    “而赵匡胤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才说出了那句:宰相当用读书人!”
    “这难道不对吗?”
    “而这句话,不正说明了,赵匡胤当时并没有重用所谓的读书人吗?”
    ……………
    这个!
    崇祯,岳飞等人都卡壳了。
    如果是他们遇见这么憋屈的事情,他们肯定要质疑丞相的能力,人家翰林学士帮他解决了困境。
    发一句牢骚,说宰相当用读书人,感觉也是理所当然的呀。
    自挂东南枝:
    “虽然说在这种环境下,赵匡胤发发牢骚可以。”
    “但你也不能真的重文轻武啊!”
    …………
    李世民此刻觉得小蠢萌就应该是自己的亲儿子,这比李治管用的多。
    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愿意坚持真理的。
    千古李二(明主罪君):
    “别管什么语境,也别管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就问你,赵匡胤有没有让这些读书人当宰相呢?”
    “这才是问题的关健好不好?”
    “这些人皓首穷经,虽然书读了不少,可治国真是外行。”
    …………
    陈通疵牙一笑。
    陈通:
    “当然是没有了!
    赵匡胤不过就是许了一个空头支票而已。
    你真以为他傻吗?
    读书人能干什么?
    不过就是一群书呆子而已!
    赵匡胤才不用呢。”
    …………
    什么!?
    李世民一口茶水就喷了出来,你说了这么半天,结果赵匡胤根本就没有用读书人当宰相。
    那说了个寂寞!
    李治此刻要笑死了,自己老爹处心积虑了要踩赵匡胤两脚,结果呢?
    这战果真是不忍直视!
    他都有点同情自己老爹了。
    你在时间的上游,人家在时间的下游,你对赵匡胤的情况只是一知半解。
    你还想跟陈通抬杠?
    你怎么想的呢?
    …………
    小蠢萌此刻也愣了。
    他无法相信,人家都帮了赵匡胤这么一个大忙,而且赵匡胤亲口承认了,说宰相当用读书人。
    结果就这样?
    他感觉自己对赵匡胤那段历史太模糊了。
    自挂东南枝:
    “真没用吗?”
    “赵匡胤时期换的丞相还是不少的,你是不是记错了呢?”
    “我记得赵匡胤可是口口声声说要选【窦仪】为丞相的。”
    ……………
    聊天群中,隋文帝,汉武帝等人都是表情古怪,这就是后世人说的赵匡胤重文轻武吗?
    而陈通接下来的回答,让他们的感觉则更为怪异。
    陈通:
    “赵匡胤的确口口声声说要选【窦仪】为丞相,可是每到关键时候,就放弃了。
    而且一直拖下去。
    在赵匡胤的眼中,【窦仪】这种翰林学士,那是绝对不能当丞相的。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是废物啊!
    赵匡胤当时说了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就来贬低这些翰林学士,他怎么说的呢?
    他说这些人就是死读书,他们的作用是什么?
    那就是把前人写好的文章抄过来,然后自己修改几个字,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我要这些修修改改的翰林学士干什么?
    他们是能治国呢,还是能安抚一方呢?
    啥用都没有啊!
    不过就是编编书,写个字而已。
    不光是【窦仪】没有当成丞相,另一个【陶古】也没有当丞相。
    因为赵匡胤就不需要这样的人,也看不上这样的人。”
    ………………
    李世民张大了嘴巴,感觉这太难以置信了,不是赵匡胤口口声声说让人家当丞相吗?
    结果怎么会成这样了?
    千古李二(明主罪君):
    “真的假的?”
    “赵匡胤没用【窦仪】治国,也没用【陶古】。”
    “而且他还说这些读书人没用?”
    “怎么感觉像是听天书呢?”
    “这可能吗?”
    ………
    别说李世民质疑了,崇祯,岳飞等人都觉得这很玄幻。
    陈通早就料到他们是这种反应,因为他刚开始看到这些资料的时候,也被颠覆了三观。
    因为人们对赵匡胤的印象,那就是重文轻武,觉得他肯定会大力提拔读书人。
    可事实却恰恰相反。
    陈通:
    “赵匡胤干的这件事情,在北宋初年的影响非常大,他一方面说要重用读书人。
    其实就是为了拉拢中小地主。
    这只不过是提提口号而已。
    但他根本就没有把这个政策落到实处。
    甚至当时翰林学士【陶古】,直接就写诗讽刺宋太宗。
    【官职须由生处有,文章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一生依样画葫芦。】
    说的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你宋太祖不是说我这个堂堂的翰林学士,只会改几个字吗?
    那我的工作就是年年照瓢画葫芦。
    你要清楚一件事情,这个【陶古】可不是没有任何作为。
    在后周王朝,也就是在柴荣,他就已经是赵匡胤的人。
    而且这个【陶古】对赵匡胤来说,可是有非常大的功劳。
    那是在陈桥兵变以后,赵匡胤要急着举行禅位登基大典,
    可按照当时的礼仪来说,你必须要有禅位的诏书,这样才能名正言顺。
    当时跟随着赵匡胤的文臣武将都没有准备好。
    可就在这个时候,就是这个【陶古】,从袖子里就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禅位诏书。
    这才让赵匡胤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登基为帝。
    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博古通今,他都无法被提拔为丞相。
    你就可见,赵匡胤用人那是有原则的!
    不是看重你读书好就能让你做官,赵匡胤要的是务实能力。
    现在你说,赵匡胤还是重文轻武吗?
    赵匡胤看中的不是读书人的出身,他看重的是,官吏们真正的当官才能。
    当时把它叫做:吏道!
    宋太祖要的是能够务实,能够理政,能够断案的人。
    你要知道,自隋唐以来,丞相基本上都是从翰林学士晋升上去的,而赵匡胤偏偏不要翰林学士当丞相。
    这能叫重文轻武吗?”
    ??求订阅,求支持,求月票!
    ?今天的最后一章。
    ?
    ????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