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3-40章 召公虎 ? 肆(上)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在即,所有的功劳和战果似乎都与召公虎和布衣大夫们无关,而是周天子一人的圣明。
    召公虎不是贪功之人,更何况,他也知道功高盖主会带来祸患。可周王静毕竟年轻气盛,这样居心叵测的言论要是传入其耳中,总是不美。还记得从西戎凯旋后,卫伯和曾提醒过自己,要提防“小人谗言”。召公虎自忖光明磊落,可高处不胜寒,暗箭安敢不防?
    总之,周王静在享受天子生活而不可自拔,但国事还得运转,卿大夫们却不敢有丝毫懈怠。
    首当其冲的便是召公虎,他不愿清闲,这几年南征北战耽误下来太多政事,如今正是补课的大好时机。他早出晚归、日理万机,就连所有大小官员的任免考核都亲力亲为,甚至连西六师的整编和训练也全部过问。他精力旺盛,看不出来乃是一个年近五旬之人。
    而回国后的王子友也快进入大宗伯的角色。他本就颇有能力,加上精力充沛,很快把国人暴动以来被破坏的各项制度、典藏、仪礼都整理地井井有条,成效远超前任大宗伯王孙赐,后者可以欣慰地在家安度晚年。
    镐京城千里之外的淮夷之地也是好消息频传,仲山甫在淮夷开展的经济改革已经施行整整一年。当初仲山甫提出的各项举措,在淮夷之地执行过后效果极佳。虽然一开始还有不少淮夷遗民意图反抗,但有师寰率兵坐镇,自然轻松镇压。
    另一方面,笼罩在王畿上空数年的旱情阴影,今年也略有缓解。虽说粮产还未恢复,但好在仲山甫针对中原诸侯的采粮工作依旧颇有成效。而曹国新君开放国都陶丘,为仲山甫提供粮食贸易、转运场所,周王室的国库确是越发充盈起来。
    西面也传来好消息,在南仲苦心经营下,邽邑这座新城池拔地而起,吸纳了不少附近流民。同时从周王畿内迁了千余户灾民前往陇西耕作,又有秦仲慷慨捐赠数千头牛羊,一座规模不小的城邑就此落成。
    有隐士感叹周王静吸纳流民、使之安居乐业之美德,故而作成《鸿雁》一诗,送交兮吉甫。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周王静闻诗大喜,派人给邽邑再次送去不少钱粮物资。
    有了邽邑的成功经验,兮吉甫在太原筑城也颇有成效。虽说太原土地相对贫瘠,不适合迁居耕种,只得靠军屯开垦。但鉴于犬戎势力逐渐壮大,与大周必有一战,太原防务也不得不提到议事日程之上。
    从东都洛邑意外地传来了虢公长父的好消息——这位老太傅虽然在成周王城行为鬼祟,竟然也把成周八师的编制拓展了不少,也将近把军队补充了一半。看起来,随着周王师东征西讨、连战连捷,年轻国人参军热情又再次被点燃。
    眼看就要年关,突然从东方传来徐国急报。
    原来,仲山甫治理淮夷故地一年有余,不仅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也解决了淮夷统治数百年来遗留的种种问题。于是,周王静便召仲山甫回镐京,使其在王畿内复制淮夷之成功经验。
    与此同时,师寰所率的周王师在淮夷驻守一年有余,京师久留并非长久之计,所以只得考虑将当地防务交接给徐国,许以其利,让其为大周镇守淮夷。
    然而,徐国刚刚接手,便惹出了麻烦——淮夷部众不服徐国辖制,就在师寰移交防务、回归镐京后不久,叛乱再起。
    召公虎远在召邑,接到急报之时便焦急万分。他也不顾假期,快马加鞭赶回镐京,而此时安逸了一年的镐京城,也因为淮夷之叛而再度喧嚣起来。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