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3-18章 方兴 ? 叁(上)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公元前825年,周王静三年,秋八月。
    西六师在召公虎的亲率下,辞别周天子并一众公卿,开拔离京。
    时正秋高气爽,镐京干旱依旧,此时出兵虽属无奈,但也没有怎么耽误秋收要务。更何况,此次出征的粮秣在仲山甫运筹之下颇为充裕,将士们皆摩拳擦掌,士气旺盛。
    在师寰、南仲的动员之下,西六师又在城郊补充了两个师的野人和奴役入伍,充当徒兵。一时间,周王师的规模达到了近两万之众。
    一路上,召公虎不忘政事,邀仲山甫同乘,与之磋商下一步经济改革之策。而兮吉甫倒有闲情逸致,找到老友方兴同乘,和他大谈特谈沿途的风土人情。
    大军沿渭水北岸一路向西行军,先是经过周、召封地,进而到达周王朝龙兴之地岐山。稍作补给歇息,隔日在军事重镇陈仓安营扎寨。
    古陈仓便是虢公长父的封地,方兴经兮吉甫介绍,知道在陈仓郊外有一座占星台,此地是伏羲之母华胥氏占星之处。传说华胥氏生下伏羲、女娲兄妹,成为华夏族的起源,“华”者,便是取自华胥氏之意。
    陈仓驻扎一夜,再往西行百里,眼前赫然出现陇山山脉,横亘于前。
    陇山乃西部一大山系,又分有小陇山和六盘山等,重峦叠嶂,山势极高,且不易攀援、险峻异常,堪称周王畿西侧之天险。
    陇山周边一共有三大关口,乃是周朝防线之命门所在:
    陇山以南有散国,是周初贤臣散宜生的封地,乃抵御西南氐人的重要隘口,后世更是成为闻名天下的大散关;
    陇山之东乃陇东高原,是一望无际的黄土大塬,犬戎便在此地蛰伏。大塬之中只有一条险要窄道,易守难攻,其中的萧关雄关,更是抵御犬戎的必守之处;
    陇山以西乃陇西高原,又称陇右,美其名曰“四塞之国”,乃后世丝绸之路必经之途,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此时,聚集在陇右沃土的,便是部族丛立、混居于此的西戎诸部。
    西戎部落分分合合,与赤狄一样政出多门,并非铁板一块。但赤狄大多隗姓,也多少混杂些华夏血统,而西戎诸部血缘疏乱,也更加凶残嗜杀。又经一日一夜行军,西六师终至陇山脚下。
    方兴担任职方氏大夫以来,早把陇山附近地图翻看得烂熟于胸。眼前的秦邑——也就是西陲——是西戎从陇西进攻关中的唯一通路,秦人世代扼守于此,已近百年。
    西陲风光极好,山势俊俏,水文蜿蜒,有丘陵,有平原,有盆地,美不胜收。一边行军,一边欣赏西塞美景,自然就不觉得疲乏,反倒脚步轻快许多。
    大军到达秦部落,眼前景象还是让方兴吃惊不小——
    秦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城郭概念,聚居地更像是一个个散乱中带着整齐的军营,秦人历来军民不分,一直在这种时刻备战的氛围中生存。
    秦仲几日前刚受封为西陲大夫,他戎装出迎,身边站着五个膀大腰圆的少年将军,皆全副武装,英气逼人。
    方兴认得其中最幼者便是随其父入京的秦康,秦仲又向召公虎等将帅介绍了其世子秦其,以及剩下的三位虎子。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也许,战斗便是老秦人身躯里流淌的血液,至死方休。
    众将入营之时,秦族士兵们齐声唱和,诗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他们用刀刃、长矛拍击着盾牌,整齐划一,壮阔悠扬。
    兮吉甫小声对方兴道:“此秦人之战歌,名曰《无衣》,秦族自非子时起戍守大周西境,便尝尝感念周王之恩德,赤胆忠心,实是悲壮。”
    方兴慨然,起了一身鸡皮疙瘩,频频点头。
    秦仲将召公虎请入大营,奉为上座,召公虎辞谢,执意坐了客座首席。
    行罢军礼,秦仲道:“秦地偏僻蛮荒,有劳太保率王师前来,尤甚感激!”
    召公虎笑道:“孤已习惯戎马征战,不足挂齿。”
    寒暄几句后,召公虎问起秦人不修建城池之事。
    秦仲回道:“一来,秦地土质较劣,难以筑城,陇右西戎所占之邽地,才是建城池之沃土。二者,西戎来去如风,秦人亦是放牧为生,因此直接设营防守,日夜戒备,也能抵挡西戎突袭。”
    召公虎叹道:“因地制宜,亦是用兵之正道,只是苦了秦族百姓,不得安生……”
    老太保壮秦人英勇,于是命人卸下粮草物资,分拨给秦仲,让其下发给秦族的军民们。
    秦仲谢过天子之恩,摆下宴席,为召公虎接风洗尘。
    席间,把自己五子都引荐给了召公虎,皆是热血少年、弓马娴熟之辈,召公虎不由大喜。
    召公虎突然想起一事,关切问道:“秦族有男女老幼几何?”
    秦仲道:“前些年尚有万余人,如今只有数千人众。”
    召公虎又问:“可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