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2-36章 卫伯和 ? 肆(上)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甚合余意,准奏!”
    众人闻言咋舌,怎一个始料未及了得?可眼看周王静已有定论,谁还敢再出言相劝。
    王子昱显然心满意足,他意味深长地瞪了芮阜一眼,嘴角不自觉带笑。看来,他很享受身为9卿的美妙感受。
    “咚!咚咚!咚咚咚!”
    眼看周王静刚要坐下,明堂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鼓声,其声如雷。
    卫伯和大惊,王宫重地,没人敢擅自擂鼓喧哗,只有一种情况除外——紧急军情,而且是迫在眉睫的敌情。
    果不其然,门外很快传来马嘶之声,一将疾步上殿,口中大呼:“急报!边关急报!”
    “宣!”周王静变颜变色。
    那将官小步快走,跪倒在殿上,喘得上气不接下气:“随国急报,楚国国君熊霜率兵万余进犯汉水,已抢夺大冶矿山,汉阳诸姬不敌,大冶山即将失守!”
    众人闻报失色,不知所措。
    大冶,俗称“铜绿山”,从尧舜时起便是天下头等铜产地。历代君王控制大冶山,在上下开矿冶金,故称“大冶”。
    青铜,周时曰“金”,乃是天下贵物至尊。于王室和诸侯,可以铸造青铜器,为礼器至尊;于国,是经济强大的象征;于民,可以当做财货币帑;于兵,可以制作斧钺戈矛。大冶山乃统治之命脉根本,更是周王室权威之象征。
    如此重地,岂容有失?更何况是楚国这等蛮夷小国!
    周王静闻讯大怒:“楚子欺余太甚!余一人刚登基,他竟敢来犯?”
    召公虎赶忙劝道:“天子稍安勿躁!荆楚之地乃蛮荒之地,历代楚子僭越已久,自叛君熊渠以降,数十年公族争位,骨肉相残不断,不服王化。”
    熊渠僭位称王之事,卫伯和和殿上大部分老臣一样,对此耳熟能详。
    当初乃是周王静祖父周夷王在位,大周衰微至极点,楚子熊渠起了反心,对天下宣告“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熊渠自称“楚王”不说,还册封三子皆为王。随后攻打庸国、扬越,并附庸鄂国,夺取鄂侯代管的大冶山。
    而周厉王继位之后,首要大事便是远征南疆,伐灭鄂国,敲山震虎。随后南渡汉水,联合汉阳诸姬,重新夺回了大冶山。熊渠见厉天子神武,吓得取消王号,重新向大周谢罪称臣。
    此后,周厉王为防楚国再次作乱,便任命随国为汉阳诸姬之首,共同守护大冶山这条青铜命脉。而汉阳诸姬,本就是周昭王、周穆王为镇压楚国为首的众南方势力而分封的十余个同姓诸侯国。
    不过,周王静似乎对此历史所知甚少:“楚蛮是何来头?”
    召公虎娓娓道来:“楚国本是子爵小国,蛮荒偏远,但其祖上却赫赫有名,乃是上古祝融氏之后。祝融八姓,楚国祖先的芈姓分支最为式微,在夏、商二朝只得偏安南国,在汉水荆山一代苟延残喘。
    “直到芈姓后代一位名曰鬻熊者横空出世,眼看商纣王无道,便率领族人归附周文王。因为辅佐周文王有功,便封子爵,国号曰‘楚’,其后人也被称为熊氏。鬻熊颇为仁德,治国有方,筚路蓝缕,与濮、越蛮人杂居融合。
    “楚国山高地远,不遵循大周制度,扩土数倍,以至于周昭王之时,已然有千里疆域,十余万民人。昭天子举全国之兵,前后三次攻伐楚国,虽挫败楚国锐气,却在凯旋死莫名溺亡于汉水之上,至今不知何故。
    “至熊渠继位之时,楚国再次作乱,终被厉天子所平。而今日作乱之楚子熊霜,乃是熊渠之曾孙。久闻此君暗弱,去岁亦刚即位,不料竟敢口出厥词,竟发兵于汉阳诸姬,把大冶山再次夺去……”
    “蛮夷,蛮夷!”周王静年少气盛,已然坐立难安,“是可忍,孰不可忍?大冶山绝不可失,众爱卿,谁愿率军南征,替余一人走此一遭?”
    众人见天子发怒,皆目瞪口呆,却无人响应。
    卫伯和知道,昔日大周强盛时还能与楚国掰一掰手腕,可如今国运不兴,王师凋敝,粮饷紧缺。去岁彘林一战犹捉襟见肘,如今面对来势汹汹的宿敌,又能有多少胜算?
    周王静遭遇冷场,只得将目光投向虢公长父。毕竟,老太傅此前执掌周王师军权二十余年,亦是朝中唯一和楚国交过手的军事统帅。但对方却好像充耳不闻,一言不发。
    正在僵局时,明堂外再次传来急促鼓声,不由人不心惊肉跳。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