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于国人暴动中遇害,故而只有王子姬友可继大统。
不过,杨不疑似乎不关心这些——既然他的恩师点名王子友登基,那么无论周王静是死是活,都不应该出现在天子大位上,王座只能属于王弟姬友。
“杨兄,可……”方兴还想挣扎。
杨不疑怒道:“太保拥立非人,已是不该。可你是唯一亲耳听到恩师遗命之人,却还将错就错,侍奉姬静登基,如何对得起厉天子的英灵?”
方兴听了这大逆不道之言,心中惶恐:“此乃周礼所定,厉天子泉下有知其二子皆健在,想必也不会有任何怨愤……杨兄三思……”
显然,杨不疑被方兴的口才触动,他一时语塞,那窘迫的样子,像极了三年前在汉水南岸舌战败北的楚国公子熊徇和莫敖屈虔。
“也罢,”杨不疑咬了咬牙,“就算夺不回王位,王子友也必须被封为诸侯!没得商量!”
方兴皱了皱眉,大周惯例,王子成年之后,必须离开国都,到封地“就封”。可对方哪里知道,自从共、懿、孝、夷四王之后,大周可分封的王土少而又少,周王静捉襟见肘,哪里还能给自己的胞弟任何封地?
看着杨不疑那忧郁的眼神,方兴不忍直视,只得委蛇道:“封王子友为诸侯为时尚早,退而求其次,若使之入朝为9卿,倒是可以让太保召公建言天子……”
“一言为定!后会有期!”杨不疑松开方兴,做了个歃血为盟的手势,转身便越墙走。
“杨兄……这……”
望着杨不疑离去的背影,方兴不禁凌乱。
在这位杨兄的心中,王子友是当之无愧的天子人选,如今已一再让步,从周王降到诸侯、再降到9卿,方兴若不再勉强答应,就怕杨不疑发怒,做出什么不利于周王静之事也未可知。可话说回来,方兴乃一介布衣大夫,又哪有那般通天之能,让王子友当上9卿?
愁,愁,愁。刚哄走召芷,又好言送走杨不疑,真是个心酸的夜晚。
鼓打五更,方兴也没能再合眼,只得简单梳洗一番,准备上朝。
已是年末,入冬后气温骤降,可谓严寒无比。
都说冬天是老人大坎,果不其然。齐侯寿在位二十六年,也算兢兢业业。虽然名字中带个“寿”字,可终究没能如愿,还是因年老力衰,没能熬过年关便一命呜呼。
换往常,诸如齐侯寿这般侯爵诸侯的死讯,在镐京城也引不起多少波澜,但今日不同——只因这位齐侯是周王静未过门王后的君父,此人薨了,国君的大婚便要戛然而止,直到齐国三年国丧期满。
朝堂上,周王静情绪似乎不太好。很显然,他即位之后遭逢五路犯周,至今还无暇大蒐诸侯,故而对齐侯寿这位老岳丈连一面之缘都未曾得见,自然谈不上什么哀戚。
而镐京城内的风言风语却传的是另一种声音——周王静血气方刚,正是精力无处发泄的年纪,本来已经做好迎接王后、新婚燕尔之时,这下又得憋三年,怕是难受得紧。
很显然,镐京城的百姓们之所以背地里揶揄天子,是对周王静登基一事至今耿耿于怀。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些无伤大雅的坊间传言倒是提醒了方兴。
毕竟,回溯历史,如果年轻天子的过剩精力无处发泄,穷兵黩武就会成为必然……
大周刚打完西征诸戎的战役,元气未复,朝廷打不起、朝臣也不想打。
好在老天没让周王静闲着,就在齐侯寿薨后的次日,鲁国也传来噩耗,在位三十年的鲁侯濞也没能熬过寒冬,追随着邻国的国君仙逝而去。
有周以来,两个东陲的侯爵大国常常以“齐鲁”并称,以异姓而互结婚姻,算得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说来也奇,其国君前后脚去世,倒是巧得很。
不过,这个巧合对大周王室而言却是不祥之兆。周人不信鬼神,却信天命——齐侯、鲁侯接连驾鹤西去,可谓是“上天垂凶象”,是刀兵过频的警示。这犹如一盆凉水,暂时泼灭了周王静想对东南用兵的蠢蠢欲动之心。
三日后,齐、鲁两国各派卿士前来周王室报丧。
按周礼,鲁国是周王室之兄弟国家,齐国同样是周王室世代姻亲娘舅之国,因此鲁侯与齐侯去世,周王静必定要派卿士前往吊丧和会葬。
往常,大宗伯作为礼官之长,来迎往吊之事他当仁不让。可如今王孙赐年事太高,今年以来更是神智不清,越发得老糊涂。上个月,王孙赐还来辞官,只是周王静看他是多朝元老、又是自己叔公的份上苦苦挽留。
可前往齐鲁两国赴丧之事旅途劳累,若劳烦王孙赐勉为前往,恐怕他老人家连函谷关都过不去就得抬回来,实在不美。无奈之下,天子只得应允王孙赐告老还乡,另寻年富力强之人继任大宗伯,主持吊丧之事。
然而,大宗伯一职不同其他9卿,历来由大周王室成员担任。现在9卿中虽然有周厉王的两位胞弟王子昱、王子望,但他们占据着大司寇和大司空的“肥差”,对送葬这等丧气差使嗤之以鼻。
周王静望向众卿大夫,眼神犹豫不决。
不论是召公虎、卫伯和,还是虢公长父、虞公余臣,几乎同时陷入沉默。所有人都知道,能胜任大宗伯一职的王室宗亲有且只有王子姬友一人,但无人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