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太宰,仲山曾经敬佩于你,可今非昔比,今日你我便断袍弃义罢!”
话音刚落,仲山甫不知从哪里抽出一柄利刃,剑影闪过,早把袍袖一割两段。
尹吉甫大惊失色:“仲山兄,何故如此?”
“可矣,”仲山甫插剑回鞘,“你我今后虽仍同殿称臣,兄弟之称,大可不必再提。”
言罢,仲山甫也不顾众人惊骇,头也不回下了大有楼,乘轺车扬长而去。
这边厢,王子友和方兴见事不谐,赶忙来劝慰尹吉甫。
尹吉甫呆坐席上,半晌无言,只顾叹气。
申伯诚方才还谈兴正浓,现在也坐立难安,便起身和众人道别,离席而去。随后,王子友也借故离开,宴席刹那间已是不欢而散。
方兴安慰尹吉甫之余,见伯阳还在原地,于是低声问道:“小友,可否需要车辕,我派人送你回太史府,如何?”
不料,伯阳摇了摇头:“不,我不想走。”
“不走?”方兴苦笑道,“那你留在此间,于事何补?”
伯阳粲然一笑:“我有药。”
“药?”方兴更是讶异,“甚么药?”
“医太宰之药。”
“太宰?太宰有何病?”
“心病。”
伯阳郑重其事,随即翩然拜倒在尹吉甫面前,五体投地,叩了三个响头。
这下,尹吉甫吃了一惊,忙起身相搀:“伯阳小友,你这是何故?快快请起,我如何受得如此大礼?”
伯阳头也不抬:“除非太宰答应一事,否则伯阳不起。”
“何……何事?”
“伯阳要拜于太宰门下,以师事之。”
就这样,伯阳提出了他梦寐以求的请愿。
而这一拜,拜得尹吉甫措手不及。
但他没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只是把伯阳扶起,又默默地弯下腰去,将刚才仲山甫斩断的衣袂拾了起来。
方兴奇道:“太宰,伯阳小友如此志诚拜师,你究竟意下如何?”
尹吉甫抚摸着断袂,苦笑道:“世人道我背信弃义、蒙昧良心,如今旧友与我绝交……唉,我何德何能,又有和颜面,而敢为人之师耶?”
方兴无奈,只是向伯阳努了努嘴。
伯阳自然会意,对尹吉甫道:“世人多有眼无珠,不辨贤愚,太宰何苦自扰?”
尹吉甫摇了摇头:“喔?此话怎讲?”
伯阳道:“昔日商王太甲无道,伊尹放逐其于桐宫,世人说他图谋篡位;周公辅成王于襁褓之中,握发吐哺不忘忧国,世人亦说他有不臣之心。这不是颠倒黑白,还是甚么?可见国人之蜚短流长,历来不足信也。”
“小友折煞我也,”尹吉甫自嘲道,“我乃庸人,岂敢与伊尹、周公二位先贤相比?”
伯阳又道:“远的不说,二十年前周公、召公平国人暴动,共和执政一十五载,何尝不是忧谗畏讥,为妄民所指指点点?”
尹吉甫连连摆手:“此二公高洁,我亦不敢比也。”
“那前任太宰卫伯和何如?”伯阳越说越兴奋,“他半生背负弑兄之名,镐京有难,他便入京勤王,平定暴动,摄居太宰,却还被斥为叛逆之人……”
尹吉甫“唉”地一声:“我比卫伯,如腐草之比芝兰,村醪之比郁鬯,只能算是尸位于太宰一职,又何足道哉。”
伯阳见尹吉甫言辞颓然,稚气未脱的脸上挂满了沮丧。
尹吉甫却道:“听闻伯阳小友乃大周不世出之神童,今日一见,引经据典,巧舌如簧,方知所传不虚。”
“太宰谬赞,”伯阳吐了吐舌头,“昔日小兮丞相主政蜀国时,太宰年方五岁,便在蜀王面前倒背《华阳志》。与昔日之太宰相比,伯阳愧不敢当‘神童’二字。”
伯阳竟知自己幼年逸事,倒是大出尹吉甫意料之外,口中连称“惭愧”,脸上总算露出笑容。
方兴也倍加赞叹道:“伯阳小友,依你之年纪,此等才华,已难能可贵也。”
“不够,”伯阳微微一笑,“还差一点。”
“什么?”尹吉甫和方兴异口同声。
“名师。”言罢,伯阳又对尹吉甫深作一揖。
尹吉甫不禁莞尔,道:“你身旁何愁名师?泮宫之中,良师颇多,若众师才高一石,则少傅仍叔之才独占八斗。更何况你家学渊源,太史寮中,当属令尊学贯古今。小友又何必舍近而求远乎?”
伯阳正色道:“不才不敢言尊师、父上不是,然访高人而师之,本就是古来圣贤求知之道。昔日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尧帝求学于善卷,上古贤王亦访投名师,何况不肖之伯阳乎?”
尹吉甫还要婉拒,一旁的方兴已然看不下去。
“伯阳小友如此志诚,拜师之志甚笃,太宰何必自矜?”
尹吉甫长叹一声:“非是我有意拒绝,只是才疏学浅,不知还能教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