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6-03章 伯阳 ? 名师高徒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小友什么。”
    “六经。”伯阳脱口而出。
    “六经?”尹吉甫喟然,默念了数遍。
    伯阳迫不及待道:“当初太宰初上任之时,便向天子提议重整六经,这正是我最感兴趣的。”
    “说来惭愧,”尹吉甫抚须道,“近年来俗务缠身,此议案我已多年未提也。”
    伯阳忙道:“愿闻其详。”
    尹吉甫道:“周天子一心要中兴大周,成就不世功业,乃我辈之大幸也。然大周之中兴,仅凭王师威服四海,犹嫌不足,还需集文治之大成。六经者,《易》为首,其后《史》、《书》、《礼》、《乐》、《诗》也。六经多为先贤大作,可惜共、懿、孝、夷四王政衰,后又有国人暴动浩劫,六经散佚者十之七八,乃大周之憾也。”
    说到这,尹吉甫黯然,方兴也不住垂首嗟叹。
    伯阳劝慰道:“太宰才高,重修六经之大计,必是计日而待罢?”
    尹吉甫微微颔首:“天子与我约定十二年为限,收集六经残篇,以修撰成册,传于后世。受命以来,我丝毫不敢倦怠,可如今离限期只剩四载,进度却尚未过半,我心烦忧。”
    伯阳眼神伶俐:“我们师徒可以一起想办法。”
    尹吉甫霎时精神一振,欣慰地望着伯阳,频频点头。
    伯阳知道,此刻太宰的心中,已经默认收下自己为徒了。于是收敛笑意,又朝尹吉甫拜了三拜,尹吉甫笑而相搀。
    方兴大笑道:“二位今日成师徒之份,我方兴愿作保人,见证这一桩大周美谈!”
    尹吉甫面带喜色,左手携住伯阳,右手从腰间解下半块玉玦,郑重交到伯阳手中,道:“为师无甚要紧贵物,只有这玉玦视若珍宝,今日便把它传于你手,作为为师之证物。”
    伯阳三叩首,双手捧过玉玦,小心翼翼地藏入怀中。
    方兴却惊道:“太宰,这玉玦好生眼熟……”
    尹吉甫点了点头:“正是昔日国人暴动时,太保召公相赠的半块玉玦。”
    伯阳这也大骇:“师父不可,这是您相救天子和老太保的证物,何其贵重?徒儿没奉上束脩已是不孝,哪还敢夺太宰之爱?”边说着,就要从怀中取出玉玦。
    尹吉甫摆了摆手:“非也,世人都说我兮甲贪图权位,故而不敢为太保发声,不敢顶撞天子。实则不然,我本生于钟鸣鼎食之家,视权贵如草芥,只因年幼遭逢磨难,早看透世事炎凉,这玉玦于他人眼中乃晋身之阶,于我而言却如同累赘。”
    接着,又低声道:“二位谨记,有恩于庶民,庶民或许会日夜思报;有恩于君王,绝不可有半点居功,所谓《诗》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也……我所牵挂者,中兴之业未成,六经大计未竟,仅此而已。”
    伯阳听到这,突然顿悟。再看方兴,也深深陷入沉思。
    伴君如伴虎,庶民可以快意恩仇,君王则不然。有些恩,天子无法报答时,后果便不堪设想。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理,自古皆然。
    想到这节,伯阳这才明白,为何前太宰卫伯和急流勇退、太保召公虎告老还乡、太傅虢公长父事泄辞官,以及眼前尹吉甫在朝堂上的沉默寡言。邦无道,则愚。看来这些大周中流砥柱们,都可谓大智若愚,知晓避祸之道也。
    而至于直言敢谏的仲山甫,当下虽赢得贤名,伯阳似乎预料到了他未来的坎坷。
    尹吉甫收了高徒,谈兴正浓。言归正传,便谈起六经之事。
    “六经者,当推以《易》为首。夏之《连山》、商之《归藏》、周之《周易》,合称‘三易’,皆圣贤之作也。《易》云‘河出图,洛出书’,如今河图与洛书皆已亡佚,解经又是难上加难。我辈凡夫俗子,能明了《易》之皮毛已属不易,不敢妄想探其究竟奥义。
    “《易》之后,当推《书》、《史》二经。自古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此皆太史寮之职事,即伯阳小友祖承之经典。上至三皇五帝之《三坟》、《五典》,下至虞、夏、商、周帝王人君之言论,先贤周公旦曾加以整编为《书》,放置守藏室之中。
    “奈何国人暴动,《书》遭遇浩劫,幸而厉天子出奔之前,将此《书》之目录取下,带到彘林之内,这才免于战火。如今,此《书》目已由方贤弟交还朝廷,也算劫后余生。《书》目中虽有大多篇幅正文损毁,但以此为纲要,向各诸侯国求索副本,终得以保全。
    “《史》者,太史之典藏也,于诸侯国各有所名——鲁曰《春秋》,晋曰《乘》,楚曰《梼杌》。昔日国人暴动,暴民闯入太史寮,欲毁《史》经,以绝大周之社稷。幸而伯阳之祖、之父以性命相互,这才得以保全,如今史册完备,太史功不可没。”
    听尹吉甫说道这,伯阳想到祖父、祖母因护《史》而死之事,触及伤心之处,不由潸然泪下。方兴见状,连忙低声劝慰。
    待众人情绪渐平,尹吉甫继续道:“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