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一章 驴:没有我这本书写不到320万字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目光灼灼的盯着徐云:
    “那么韩立同志,我说的第三个问题呢?”
    如何保证落下的导弹可以准确命中U2侦察机。
    在叶笃正提出的三个问题里。
    这其实才是最困难的一个。
    要知道。
    U2的常规飞行高度在2.2万米,最高时可以拔升到2.5甚至2.7万米。
    这代表着平流层飞艇的高度至少要在3万米以上,才不会被U2飞行员通过裸眼视力在视距内观测到。
    而U2执行拍照任务的时候,高度一般会降低到1.8万米左右。
    也就是在实战阶段。
    平流层飞艇与U2的直线高度差,大概率会达到万米以上!
    这种高度的导弹追击可不像初高中物理那样计算自由落体就行了,需要考虑到很多非常复杂的情景:
    比如说风阻。
    比如说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对导弹产生的细微形变。
    又比如说U2的变速甚至变轨。
    这就好比你待在魔都中心大厦的最高处,想要丢个粉笔头砸中五百米外路面走来的一个人。
    即便你计算的再精准,也会有各种不可抗的情况发生——保不齐人家快到位置的时候路边一个小孩子哇了一声,目标停步看了两秒钟,这谁能算得到?
    但另一方面。
    徐云既然考虑到了前两种情况,就不可能不意识到这个问题。
    换而言之.....
    徐云或许也有解决之法?
    而在叶笃正对面。
    “.......”
    徐云先是沉默了几秒钟,在内心继续校正了一遍接下来的发言,方才慢慢说道:
    “叶主任,首先我想诸位问个问题——不知道你们听没听说过一种技术。”
    叶笃正看了他一眼:
    “什么技术?”
    徐云嘴角轻轻一咧:
    “无线电近炸引信。”
    “无线电近炸引信?”
    听到徐云说出的这个词。
    叶笃正显得有些迷湖,不过一旁的钱秉穹倒是开口了:
    “韩立同志,你说的应该是二战时期海对面发明出来的VT引信?”
    徐云点了点头:
    “没错。”
    上头提及过。
    一枚细长的炮弹,想要打中几百到几千米高空中高速飞行的飞机确实非常的困难。
    二战时期当过空军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1940年不列颠空战时曾经有过统计。
    战场上想要要击中一架飞机,需要发射2500枚左右的炮弹,也就是命中率是万分之四。
    这样的概率让飞行员们对地面火炮基本上并不害怕,而地面上的火炮对于飞机也仅仅是驱赶作用。
    但在二战中后期,一种特殊的武器出现了。
    它就是无线电近炸引信。
    这玩意儿的核心原理,其实也是多普勒效应:
    也就是给炮弹的弹头安装上一个雷达,当炮弹和飞机的距离减小时,雷达接收到的频率就会越来越高。
    当频率高到一定的程度,就说明进入了引爆范围。
    这样炮弹就可以自动引爆,造成伤害。
    这种无线电近炸引信炮弹成了二战最卖座的武器产品,海对面靠着它赚了足足10亿美刀,曼哈顿计划有一半的经费便源自于此。
    所以说做军火是真tmd赚钱......
    总而言之。
    这种武器对于目前主持核研究的钱秉穹而言并不算陌生,至少比叶笃正这种搞气象的要熟悉的多:
    “韩立同志,莫非你的意思....是在炮弹前面加上一个无线电近炸引信模块?”
    “可是无线电近炸引信的起爆范围有限,除非U2恰好从杀伤区域经过,否则即便上了引信也没用。”
    “更何况现如今的战斗机和侦察机上都装有干扰发射机,它会发出同频率但更大功率的无线电波,让导弹误以为自己离目标已经很近并起爆。”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无线电近炸引信都没什么成功的可能性才是。”
    徐云闻言点了点头,坦然承认道:
    “没错,除非一次性向天上发射数百甚至上千台的平流层飞艇,用人海战术去碰运气。”
    “否则想要靠无线电近炸引信来解决U2,确实是痴心妄想,成功率无限接近于0。”
    “但是钱同志,你认为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呢?”
    “将引信改成另外一种能够自行锁定U2方位的设备,它可以引导导弹进行变向,不用等U2来到落点,它就会自动锁定并且追上对方.....”
    “对方拐弯它也拐弯,对方俯冲它也俯冲,而且速度比飞机的极限时速更快,最后......”
    “boom!”
    徐云悠长的声音在钱秉穹的耳中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