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常识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发现有剥蚀现象的不宜再用。
    (二)、火针刺激强烈,体质虚弱者、小儿及孕妇应慎用或不用;某些易发生意外事故的部位如胸背部、颈项部等应慎用。
    (三)、熟悉穴区解剖,避开血管、肌腱、神经干及内脏器官,以防损伤。
    (四)、烧针是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在使用火针前,必须把针烧红才能针刺。
    (五)、根据病情、年龄、针刺部位的肌肉厚薄及血管深浅情况正确掌握
    针刺深度。一般而言,四肢、腰腹针刺宜稍深,可刺2~5分深;胸背部穴位针刺宜浅,可刺1~2分深。主要应据病变深浅为准,以针芒达到或接近为度;浅刺时,叩刺力量不能太猛,须均匀、稀疏,以免造成表皮剥脱。火针一般间隔3~6天治疗一次,病程按病情、体质而定。
    (六)、面部慎用火针,因火针刺后有可能留下较小的疤痕,因此除治面痣和扁平疣等外,面部一般不用火针。
    (七)、针后局部出现红晕或红肿未能完全消失时,则应避免洗浴,以防感染。
    (八)、针后局部发痒,忌用手抓搔,以免感染。
    (九)、针孔处理:如针刺1~3分深,可不作特殊处理,若针刺较深,针后可用消毒纱布敷贴,用胶布固定1~2天,以避免感染。
    什么是灸法
    灸法的概念
    灸法就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灸法的特点
    灸法虽为古代疗法,但疗效独特,古有“灸治百病”之说,现代研究已证明:灸法可以调整脏腑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因此现代灸法运用仍很广泛。针、灸两法各有特点,不能互相替代。例如:灸法的温热保健作用等针刺法难以达到;而放血及对深部组织病症的作用,又是灸法所不及。二者之间具有共同性、互补性和特异性。
    灸法简介
    我国灸法种类很多,但总的来说可分为艾灸法和非艾灸法两大类。
    一、艾灸法
    艾灸法,它是以艾叶制成艾绒作为灸材的一种施灸方法。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临床上应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本法。
    艾灸法分艾炷灸和艾条灸。艾炷灸又有着肤灸(直接灸)、隔物灸(间接灸)之分;艾条灸则有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及按压灸、隔物悬灸等不同种类,其治疗作用各有特点。由于“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名医别录》),作为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理气祛寒,回阳救逆等作用,制成艾绒后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火力温和,其温热能穿透皮肤,直达组织深部,因此,艾灸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
    艾叶,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Artemisia
    argyiLévl.etVant.)的干燥叶。又称冰台、医草、灸草、家艾、甜艾等。艾名的来源,《本草纲目》载为:“此草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乂
    ,而名‘艾’”。“冰台”一名来自“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博物志》),医草(《名医别录》)和灸草(《埤雅》),均因医家用其灸治疾病而得名。我国各地均产,故还常根据其产地定名,如河北产者称北艾,浙江四明产者称海艾,湖北蕲州产者称蕲艾。
    艾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使用较早的植物。《诗经·王风》:“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屈原名篇《离骚》中写道:“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表明艾在公元前就已普遍应用。这种应用,当以药用为主,这可从其他的一些典籍中可得到印证,如《孟子》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之说。
    而将艾灸作为一种具体治疗方法并记载于医学典籍上,则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内载二个用艾治病的处方,其中一方即为以艾叶作直接灸疗,治疗男子肠疝:“秃贵():取垢,以艾裹,以灸颓者中颠,令烂而已”。意为取粗麻的碎末裹在干燥的艾叶里,在颓疝患者的头顶正中部灸治,直至局部皮肤烧灼溃烂为止。稍后的《灵枢》一书中,提到的灸疗也是以艾叶作材料的,并有“其治以针艾”之说,已将“艾”作为“灸”的代名词了。历代医籍虽也曾记载其他灸材,但均无艾应用的广泛和历史之久远。艾叶作为药物记录,以梁·陶弘景《名医别录》最早,对其药性理论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宋·苏颂《图经本草》是最早对艾叶生药学内容有较完整记载的专著,云:“艾叶,旧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云此种灸病尤胜,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以苗短者为佳”。明代李时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