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坑内的。
MO_1_180pic1.jpg(154.5KB)
2009-1-806:26PM
露天炮坑式布置的海岸炮,其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分支————地井炮!
这种炮的起源原本是一种后座制退方式,此类火炮采用的是一种较为独特的摇摆炮架后座制退方式,胡子简单说一下吧:该类火炮的身管所连接的炮架与炮座是铰接式布置,火炮击发后,后座效应推着火炮身管往后运动,由于炮架与炮座是铰接的可以转动,且在炮架与炮座之间还设有阻尼机构,所以炮架带着身管便会顺着与炮座的铰链往下运动,同时压缩阻尼机构,起到后座制退效果。由于这样的炮架设计高度较高,故而设计者为其设计了一个深度较大的炮坑,由于“井”比“坑”深,故而得名“地井炮”。
早期前装地井炮
djp_ht9.jpg(24.84KB)
2009-1-806:26PM
早期后装地井炮,其炮口处有炮箍,应为阿姆斯特朗式
djp.gif(43.35KB)
2009-1-806:26PM
地井炮每次击发后,后座效应会推着炮架降下来,此时正好进行再装填作业,然后再用机械力将炮架升上去,重新击发。地井炮的这种特点,正好符合了海岸炮的隐蔽性要求,其只有在击发时才露出地井,平时都是伏于地井之下的,敌舰视线不易观察到。而且由于地井炮在降下去后,敌舰对其缺乏有效的辨识特征,故而敌舰舰炮的目标指向也存在非连续性(假定此时敌舰也处于运动中,所以舰炮炮塔须不时调整射向)。而且深深的地井也对炮手和海岸炮炮架提供了有利的防护,敌舰预摧毁地井炮,须将炮弹射在地井之中方可。这对于敌舰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由于地井炮的此种后座制退方式,直接限制了其射速,尤其是炮架降下来后,预升上去,须借助齿轮传动等机械力,费时费力。不过,后期的地井炮,其阻尼方式采用了液压技术,炮架下降时压缩液压阻尼筒,炮架下降平稳后炮手将液压阻尼筒进行制动,待完成彈藥装填后再松开,蓄力的液压阻尼筒则反作用将炮架再推上去完成复位。下为图示:
(**那边的某大大曾向胡子介绍此炮为法国“巴提格利里斯”305mm海岸炮,采用地井炮架设计)
djp_ht12.jpg(25.59KB)
2009-1-806:26PM
1476414733_7323450.jpg(32.58KB)
2009-1-806:26PM
此类露天布置的海岸炮,总体来说其目标相对较小,不易被敌舰视线观测到。当然,由于这些海岸炮所处的炮台都是固定的,不排除敌方先期已掌握这些炮台在海岸附近的准确方位........此类海岸炮陷入与敌舰的对射状态后,各自的命中率与概率理论依然按照胡子在阐述【一】类海岸炮的那样,胡子不再累述。
【四】垂直供弹化装甲炮塔类海岸炮
此类海岸炮,是胡子心目中最强最强最强的海岸炮类,对其的感情只有一个字:赞!
此类范畴的海岸炮,都采用大型装甲炮塔的设计,并且同大型水面舰艇的舰炮炮塔一个类型,都是其炮塔座圈下设有彈藥库,通过机械动力的扬弹机将下层弹库内的彈藥源源不断的以垂直路线输送到炮塔内来,而且由于炮塔内部容积大,其内还可存放一定数量的待发弹,而且由于这类炮塔的水平与垂直方向的射角调节都是机械助力来完成,故而火力反应性强,也便于短时间将火力转移至其他目标。并且,其弹丸装填也是由机械助力来完成,从而保证了与舰炮相同的射速!
事实上,胡子发现,此类海岸炮大部分就是由大型水面主战舰艇的装甲炮塔移植来的!
下图为苏联远东弗拉迪沃斯托克部署的装甲炮塔,其上安置的是三联装奥普霍夫M1912型305mmL-50舰炮,该炮塔其实就是1935年退役的“伏龙芝”号战列舰(原“甘古特”级“波尔塔瓦”号)上的主炮塔,据说有两座该舰的主炮塔被安置到了弗拉迪沃斯托克。
p3_BQizK6SKVpen.jpg(72.61KB)
2009-1-806:30PM
p4_pwyJEgXzhHTz.jpg(51.44KB)
2009-1-806:30PM
p5_PUYFI4iRdsot.jpg(57.03KB)
2009-1-806:30PM
而名气更大的则是部署在黑海塞瓦斯托波尔海防要塞的“高尔基”一号、二号炮台!这其实是两座安装有双联装奥普霍夫M1912型305mmL-50舰炮的大型装甲炮塔,记